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坚果型”的人,他们一边慨叹不古、真情难觅,一边却比谁都更加吝啬,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带刺的壳中,以此来对抗与。这样的人往往很可怜,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人人都是敌人,社交活动毫无快乐可言。可是,假如换个角度看看,他们一定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并非,只是别人在向他们传递某种讯息、表达某种需要而已———
星期一早上开公司例会的时候,主管要求大家就某个提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想客观地表达一点不同看法,可没等你讲完,就听见提案人不阴不阳地说:“我觉得这样的讨论不应该让什么人都参加,有的人才来几天啊,就想冒充专家了!”你气得一时语塞,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就事论事,她却要这样你。
点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想不通”的事情:明明没打算跟别人对立,却偏偏有人要专门站到我们的去,有一搭没一搭地向我们“乱放冷箭”。这种时候,我们常以为他们又强悍又,于是要么以牙还牙地回击,要么敬而远之地回避,无法与他们建立轻松正常的关系。然而,如果有机会深交,我们会发现:其实,在他们强悍的外表之下,有着比别人更加脆弱的心灵。换个词想想看:
不是“”,是“防御”———其实脆弱而的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谁、谁,只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怕受伤,所以才会在感觉到的时候,用“”来防卫自己而已。所以说,与他们缓和关系的最佳办法,不是反击或回避,而是理解和包容。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脆弱的心灵呢?
你答应老公说每个月跟他回去看望公婆一次,可是,生性活泼的你有一大堆“狐朋狗友”密切往来着,隔三差五地总要小聚一番,所以难免有时食言。老公没有责怪你,可是每次你兴致勃勃地梳妆打扮完毕后,他不是嘲笑你的发型古怪,就是埋怨说房间太乱。你很生气,怀疑他是不是有了二心,否则为什么总要来糟蹋自己。
点评:有的时候,身边的人会突然频频拿我们“开涮”,作为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很像调侃,但我们听了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因为他们的言词之间似乎总有些损人的意味,让人不那么舒服。稍不注意,也许就会战火连绵。换个词想想看:
不是“”,是“提醒”———那些常常对我们“怪话连篇”的人,其实潜意识中,只是想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了他或她内心的某种特别需要哦,否则大家都不会很开心!
阿姨临出国前,将读高中的表妹托付给你照看。你唯恐表妹贪玩惹麻烦,所以恨不得拿根绳子把她绑在自己身边。可是表妹非但不感谢你,反而三天两头跟你吵嘴,你是“八婆”、“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简直被她伤透了心……
点评:在人际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有种本能的心理:你要我向东,我就偏要向西。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局当然总是掌握在者手里,而弱势人群唯有通过不断地和否定者,才能获得某种阿Q式的平衡。
换个词想想看:不是“”,是“”———不是别人真的那么讨厌我们、想要伤我们的心,而是我们的某些做法让别人感到压抑和不解,因此通过来罢了。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可能只是一只、一个筒,那些指向我们的其实本来另有所属。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了解对方到底为什么要、又究竟想要什么呢?
你的老搭档善良勤奋,什么都好,但不知为什么,就是一张嘴老是不饶人,每天不是说这个不好,就是讲那个太烂,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你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也变成一个“怨妇”,但又不知该如何他的行为。
点评: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有不少的家庭在代代相传地制造这样的“特产”———从父辈的父辈开始,一家人彼此就习惯了把当作沟通的唯一方式。不幸继承了这份“遗产”的人,除非有人特别点拨,否则不会意识到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供选择。换个词想想看:
不是“”,是“表达”———如果可怜的他或她只学会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那么,让我们来尝试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吧———如果他公交车的司机,那么他其实只是想表达对交通状况的不满而已。以此类推,我们将成为他们最感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