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熟悉和担忧,使得不少人在这些疾病发生时往往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还有的患者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导致求医、治疗中的一些不正常心理。那么,胃肠道疾病和胃癌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疾病?近日,记者就人们关心和模糊的一些问题请教了我国知名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主任陈道达教授。
陈教授介绍说,胃癌在恶性肿瘤中是发病率极高和死亡人数极多的一种疾病,仅在我国,每年因胃癌而死亡的就有16万人。这样的数字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问题:胃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理想的呢?陈教授认为,诊断技术的局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当多的胃癌患者不能够早期发现,这往往使治疗技术“有劲也使不上”。(了解更多胃病知识,尽在“打响保胃战”)
陈教授谈到,医学上把胃癌分为Ⅰ、Ⅱ、Ⅲ、Ⅳ期,Ⅰ期就属于早期,而胃癌的治疗,发现得越早,治疗的效果就越好。然而,能够在胃癌的早期就被正确诊断的患者,只占全部胃癌患者的4%多一点,这就是说,有96%左右的患者在发现胃癌时,已经处于中期或晚期了,随着宝贵的手术机会的失去,治疗也就难以奏效。
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中、晚期胃癌的患者就完全了。陈教授说: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这些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带来临床上对胃癌治疗方法上的改进和更新,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延长生命。陈教授在胃癌、特别是晚期胃癌的治疗方面探索了多年,从1988年起,他不断改进手术技术,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手术规范,提高了胃癌的治疗效果,从近几年接受手术的60多例病人的治疗结果看,5年以上存活者占45%左右,明显高于他以往治疗胃癌的有效率,这表明,尽管中晚期胃癌的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治疗及时,延长患者的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谈到有效治疗的问题时,陈教授特别强调:以往形成的“胃癌患者手术后化疗效果不理想、化疗价值也不大”的看法,不一定正确。陈教授通过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手术后的局部插管化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是巩固手术效果必不可少的,效果也常明显的,不仅不能放弃,而且应该特别重视。
采访中,陈教授针对人们对胃癌的了解不多,甚至存在某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胃癌确实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常见恶性疾病,但是,人们也不能过于恐惧,更不能在没有足够理由的情况下轻易地放弃治疗。他说,目前人们对待胃癌的态度上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常害怕,一得上胃癌就不安,这种态度的结果,导致了一些病人的消极心理,不积极求医,或者对治疗不抱希望,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结果使病情加重,或者影响了治疗效果。另一种是预防意识上的淡漠态度,这种人对胃肠等消化系疾病不在乎,缺乏预防观念,在胃肠发生不适或者症状不明显、不严重的时候不去主动求医检查,结果失去了早期发现胃癌的可能性,使治疗失去了宝贵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