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为脂肪)、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1.2、食量要恰当: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食之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所以有人提出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对胃肠功能都不利。
1.4、合理应用中药补药:轻中型肝炎患者不提倡用人参等补药,正常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重症肝病、肝硬化病人在服用补药时,最好征求中医医生的意见,辨证施治。盲目大量多种补药,不一定有益。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占1亿以上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另一方式为母婴乙肝疫苗的应用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3.2、医源性: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3.3、母婴: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3.4、性接触: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女性的分泌物引起感染。
4、生活中很多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的,如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穿耳针、纹身针等,要选择去正规、卫生的场所理发、刮脸、修脚等。
除了注意饮食卫生之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去接种甲、乙肝炎疫苗。隔三年去做一次乙肝抗体检测,然后考虑是不是进行加强免疫,可以最大限度肝脏。
吃饭时要安排突出蛋白质与维生素地位的食物,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二两精瘦肉,三种蔬菜,两种水果。这些食物对延缓肝脏组织的老化,加速肝细胞的修复、更新与解毒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易怒者:中医云:“忧伤脾,怒伤肝。”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体内荷尔蒙分泌失去平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肝的血液供应,使肝细胞因缺血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