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现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

  2.1、黄疸不消退。在生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3、一般情况好。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2.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2.8、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

  1、增加新生儿早早期乳汁摄入量,可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黄疸的患病率。并可使新生儿及时获得营养丰富的初乳。对健康新生儿的母乳黄疸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尤对生后2-3天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黄疸新生儿需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早干预防止脑损害。

  4、增加新生宝宝早期乳汁摄入量,可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黄疸的患病率。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其发病的原因与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有关。一般来说,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黄疸会逐渐消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没有多大影响。不过,如果再停用母乳后黄疸还是没减轻,或是反而还加重了,那么就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的孩子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婴儿黄疸的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过停喂母乳后,血液中的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在停母乳1-3天时,胆红素水平会下降到原来的50%.

  由于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多数都能自行恢复。因此,综合性来看,其实母乳性黄疸并没有太大的危害,各位爸妈也不用太过担心。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疾病常识

上一篇:无痛人流后感染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