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怎么办

  大量厚宽尿布垫,宽度相当于两大腿长之和,垫于会阴部,使两大腿似青蛙腿样分开,绝对不可使其伸直。

  缝一较大三角枕,忱两边缝以多条布带。此枕放于小儿两大腿之间,两边布带将肢固定,使双厂肢处于外展位,并将髋部轻度变曲。逐渐加大三角,使脱位之关节逐渐复位。

  用二块木板制作一可调节角度的夹板架,将小儿两下肢固定于夹板上。逐渐增加两板间角度,即增加外展角度,使其复位。用外展支架较三角枕可靠,更换尿布时,不必去除支架。

  2.1、当小儿患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话,则会导致小儿大腿内侧的皮肤皱褶不对称,而且患侧的皮皱比较多。

  2.5、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则有时下肢会出现弹响声或者是弹响感,从而会使得患儿出现哭闹情况。

  有许多理论阐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臀位产时有异常屈髋的机械应力,可导致股骨头后脱位。韧带松弛曾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分泌增多会使骨盆松弛,有利于分娩,也使子宫内胎儿韧带产生相应松弛,在新生儿期较易发生股骨头脱位。但很难以单一的因素来解释本病的原因,一般认为遗传和原发性胚质缺陷对发病可能起重要作用。胎儿的髋关节开始是间质性软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圆形,然后逐渐变浅,呈半圆形。出生时,髂骨、坐骨及耻骨仅部分融合,髋臼窝极浅,所以分娩时胎儿髋关节有很大的活动幅度,以使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因此,胎儿在出生前后这段时间内,最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若胎儿下肢置于伸直内收位,则股骨头不易置于髋臼的深处,极易脱位。

  婴儿仰卧,使其两髋伸直并外展45°,尽力内旋位摄片。正常时,股轴线的向上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骶平面以下。但髋关节脱位时,此线则经髂前上棘相交于腰骶平面以上。然而,个别患儿的髋关节脱位在外展、内旋位有自然复位的可能,结果表现正常。本法测量较为可靠,适用于新生儿期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者。

  股骨头骨骺核骨化出现后可利用Perkin象限判断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即在两侧髋臼中心间连一直线,称为H线,再从髋臼外缘向H线做一垂线(P线),将髋关节划分为四个象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内,在外下象限时为半脱位,在外上象限内时为全脱位。

  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其与H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称为髋臼指数,其正常值为20°~25°。小儿开始步行后,此角逐年减小,至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左右。

  首先观察新生儿下肢的外形,可见两侧,臀部增宽,大腿短粗,小腿细长,如为单侧脱位,我们可看到两侧腹股沟的皮纹长短不一,而且患侧臀部及大腿皮纹也会增多、加深,会阴部增宽。如发现上述情况,可再进行以下试验,以进一步确定有无髋关节脱位。

  1、新生儿平卧,将其两足齐平,两踝部靠拢,然后屈膝约90°。如发现双膝高低不平,则是由于股骨脱位后上移引起,高侧则为脱位侧。

  2、新生儿平卧,使其屈膝、屈髋各90°(成直角),然后握住毛毛双膝外展,如为正常,应双膝外侧能够触及床面。如有脱位,则不能触及床面。有的在外展至75~80°时会突然有一弹跳感,以后才触及床面。

  如果在孩子走后才发现此病,那么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在婴儿期治疗,孩子将来走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耽误了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髋关节炎。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疾病常识

上一篇:婴幼儿外阴炎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