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腹坠痛症状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于“妇人腹中痛”、“经行腹痛”、“产后腹痛”“带下”等疾病的范畴。中医对此病没有具体明确的论述,但对它的症状的论述却有许多,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小腹痛者,此由胞络之间宿有风冷搏击血气,停结小腹,因虚发动与血相击故痛;”宋代陈,自明《妇全良方》亦云:“妇人腹中瘀血者,有月经痞湿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成瘀血也。”但均与血瘀有乏。瘀血留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阻经脉,气滞血瘀,气虚则见不胜劳累,神力,气短,小腹、坠胀;气滞则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腰骶疼痛,后疼痛。总之,本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兼有气滞,气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对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此外,不论能否入睡,中午躺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可消除上午的疲劳。但值得提出的是,卧床休息或睡眠时,不同的姿式对消除疲劳,改善盆腔血运有不同的效果。从力学的观点来说,仰卧位时,盆腔大部分静脉的均低于下腔静脉,其静脉压力虽较立或坐着时减低不少,但较侧俯卧位时明显增高。前人在养身功中就有“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铭言。所以,提倡从习惯上采取血曲腿侧俯卧位,对防止甚至治疗某些轻症的盆腔瘀血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产后一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锻炼盆底肌肉可通过有意识有节律的收缩与放松盆底肌肉,加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盆底肌的“松弛”状况。产妇产后42天,恶露干净后到医院进行盆底功能筛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产后检测、评估盆底组织损伤程度,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常规的盆底功能检查一般是在产后42天后流血停止后进行。检测时间大约为十余分钟,不会引起被检者的疼痛。

  产后下腹坠痛或坠胀感是子宫内翻的表现,子宫内翻程度不一,轻者可以仅表现为产后下腹坠痛或坠胀感,重者可引起疼痛性休克。

  其实出现这样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盆底肌”出现了问题。女性盆底主要是由肌肉群和筋膜组成,犹如一张“吊网”,紧紧吊住女人的尿道、膀胱、、子宫等关键部位,维持排尿正常,一旦这张“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网”内的器官便无法固定在正常,自然就出现了所谓的“下坠感。

  造成盆底肌肉损伤最重要原因是怀孕和分娩。十月怀胎,随着胎儿逐渐长大,作用在盆底肌肉上的力量也随之增大,盆底肌的弹性极限受到挑战。分娩时,盆底肌肉又进一步受到胎儿的挤压和撕扯。另外,如果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过多,以及多次生育、胎儿巨大、分娩时出现难产、使用产钳等,就更容易造成盆底肌受损。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疾病常识

上一篇:唐氏筛查什么时候做最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