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主要依据伴随的证候、舌象、脉象等确定证型,指导治疗。治疗重在补脾胃,滋化源,养精血,益胎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畸胎、死胎情况时,则应下胎益母。
肾气亏损型主要证候: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温,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或孕后将养失宜,肾气衰弱,精血乏源,则胞脉失养,故胎不长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外府失养,故腰酸膝软,倦怠无力;肾虚阳气不足,故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气不足之征。治疗:补肾益气,填精养胎。方药举例: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椹子。
在临床上,女性出现了胎萎不长的现象,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先天性的因素是因为胎儿的父母本身身体不够健康,较为虚弱,这样就会导致女性在怀孕之体虚损较为严重从而导致胎养不足的情况发生。
而后天的因素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早期阶段的时候,孕妇孕吐的现象较为的严重并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时期如果的过少,身体中的营养跟不上就会导致胎儿出现了缺乏营养的现象,从而导致胎萎。
3.1、胎死不下。两者都有宫体小于妊娠月份的特点。但胎死不下,或有胎动不安病史,或有反复出血,无胎动、胎心音;胎萎不下,胎儿虽小于停经月份,但有胎动、胎心音。B超可协助鉴别诊断。
3.2、羊水过少。B超探查羊水暗区在3cm以下,腹部检查宫内羊水量少,胎儿肢体发育正常,胎动、胎心音存在;与胎萎不长的肢体发育偏小不同。B超检查可资鉴别。亦有学者认为羊水过少亦可参本病论治。
3.3、辅助检查: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度等参数。胎儿成熟度和胎盘功能检查,以及羊水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甲胎蛋白测定等以帮助确诊及排除胎儿畸形。
1、本病早在《诸病源候论·胎萎燥候》中就有:“胎之在胞,血气资养,若血气虚损, 胞脏冷者,胎则翳燥萎伏不长。其壮儿在胎内都不转动,日月虽满。亦不能生,是其候也。而胎在内痿燥,其胎多死。”指出本病的病理、证候及转归。
2、至宋·陈自明在《妇人良方大全》中对导致血气虚损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谓:“夫妇妊不,因有宿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并提出了“当治其疾,益其气血,则胎自长矣”的治疗原则。
3、《陈素庵·妇科补解》认为本病与情志因素有关。书中说:“如娠忧郁不解,以及阴血衰耗,胎燥而萎”。
5、《张氏医通》指出:“胎不,此必父气之孱弱”,说明胎萎不长不仅与母体因素有关,且与男子禀赋不足亦有关系。此说弥补了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为后世临床医家所推崇。
处方:党参30克,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阿胶15克(烊化),艾叶15克,香附子10克,补骨脂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血虚较甚者,选加何首乌、乌豆衣、枸杞子、黄精,以补血滋阴。脾虚纳呆者,去熟地黄、白芍,加茯苓、山楂、谷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
血寒型证见妊娠中晚期,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或胎心音较弱。形寒肢冷,腰腹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治法:温阳散寒,养血育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