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肝区疼痛:最常见的是间歇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肿瘤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结节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溃。
2.3、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发热或午后低热或驰张型高热。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癌肿或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
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超过50%。肝区疼痛一般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少数患者自发地或于肝穿刺后突然出现肝区剧烈疼痛,多是由于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出血所致。若同时伴有血压下降、休克的表现,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则说明癌结节破裂出血严重。遇此情况需紧急抢救。若无上述伴发症状,疼痛较为局限,则表明出血位于肝包膜下。疼痛可因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位于左叶的肿瘤,常引起中上腹疼痛;位于右叶的肿瘤,疼痛在右季肋部;肿瘤累及横隔时,疼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易被误认为肩关节炎;肿瘤位于右叶后段时,有时可引起腰痛;肿瘤位于肝实质深部者,一般很少感到疼痛。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肝癌能否手术切除需要从肿瘤局部情况、肝脏功能和病人状态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是单纯由肿瘤的体积大小来决定。实际上,只要预测可以保留足够体积的有效肝脏且病人耐受手术的能力良好,即便是紧邻大血管的巨大肿瘤,也可安全地实施手术切除。
以往的观点认为,肿瘤一旦发生肝转移就意味着病人已到了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如今,肝转移癌治疗策略发生了性改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达成共识,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肝癌术后复发虽然预示效果不佳,但也并非不可治愈,如果正确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包括酒精注射、微波、冷冻、射频、肝动脉和门静脉双灌注化疗、肝移植、再手术切除等。复发肝癌再手术切除可有效提高肝癌治疗后的远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