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怎么用中医治疗

  中医将本病归纳在“解颅”病中,认为其病的根源是肾虚。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运化障碍,而停积脑中;肾又主骨生髓充于脑,肾虚则主骨充脑无力,颅骨的合缝与脑的发育均不良。所以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疗本病。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此外,外伤瘀血不化,也会阻碍颅内津液的运行而导致积水,故这类病人又当用活血化瘀利水为主要治法。

  辨证:先天不足,脾肾两虚。治法:补脾益肾。方名:解颅饮。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甘草3克,陈皮5克,黄精9克,何首乌15克,龟板15克,生地9克(或用生地炭9克)。用法:先熬龟板1小时,后下余药,煎三沸、去渣、混合后稍浓缩。分6次服,日服3次。

  辨证: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治法:滋肾养肝,调补脾胃。方名:参苓地黄汤。组成:党参9-12克,熟地9-12克,茯苓6克,山药9克,炒白术9克,覆盆子12克,玉竹9克,破故子6克,狗脊12克,甘草3克,红枣5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主穴:分2组。第一组: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复溜;第二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承山、绝骨。

  每次取用1组,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刺激为主,待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刺针之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叩,直至皮肤潮红。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元穴,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中药隔日1敷。外敷中药制备:大戟10克、芫花10克、甘遂10克、商陆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配。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容量的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颅增大,前囟和颅缝开解为特征。临床上根据脑脊液循环障碍的部位,可分为非交通性(阻塞性)和交通性两型,前者脑脊液阻塞在第四脑室孔以上,后者脑脊液阻塞在第四脑室孔以下。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脑积水患儿在病变进展过程中,常有烦躁、嗜睡、纳呆、等症,甚至可以出现惊厥,重者常致失明,以及出现营养不良、智力发育障碍,大多不易养育,预后不良。但有部分轻症患儿如能及时治疗,常可逐渐缓解。

  3、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脑积水的饮食现代研究显示,与脑密切相关的物质主要有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E、钙、微量元素锌、铜、硒等。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疾病常识

上一篇:肝脑病的种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