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郑州市金银村小区内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怀孕7个月的孕妇黄女士被全身烧伤。120送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进行抢救治疗。
据媒体报道,当时怀有身孕的黄女士烧伤程度重,为II°-III°烧伤,总面积达80%,急需行“四肢焦痂切开减张术”,但考虑到黄女士怀有身孕,手术对她及腹中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医务人员严密的手术方案以及不懈的守护下,经历两天两夜,黄女士于9月1日16点49分顺产分娩一女婴,新生儿评分良好。
8月30日,《余杭晨报》报道了区急救中心发生的烫伤事故:被烫伤的孩子是17个月大的女孩,事发时,家里刚煮好的银耳汤放在厨房桌子上,孩子走到厨房玩耍,不慎打翻了汤碗,被滚烫的银耳汤从头浇下,脸和身子被大面积烫伤。
“在中国每年有26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每天大约就是7万人,烧伤的人中,49%出现残疾、8%是终身残疾,而这样的意外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缪瑞兰在9月3日某次会议上介绍,“全民预防烧烫伤教育工程”,旨在做好烧烫伤的前端,让前置的教育与帮扶发挥作用,告别亡羊补牢,远离烧烫伤。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曾做过一个普查,推算中国有0.5%~1%的人口要被烧伤,其中孩子占39.2%,超过三分之一。
严重的烧伤带来的不仅是住院的这段期间,往往都是影响终身。统计数据显示,烧伤会导致42%的畸形发生率,平均每个烧伤住院病人有三个关节发生畸形,发生功能障碍的时间早在出院以前就发生了,有的还在BICU中毒烧伤患者已经发生功能障碍。
烧伤的伤害会到什么程度?它和阑尾炎、脊椎横断、下肢截瘫完全不一样。下肢截瘫之后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成家。很多孩子没有伤到脸,但烧到了手,手放到开水里面后功能也几乎丧失。不能洗澡;不能吃饭,因为端不起碗;身体不能弯曲,不能下蹲,不能上厕所,很多问题会伴随他们一生。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烧烫伤,不仅对患者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包括应激反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的《烧烫伤心里状况调研报道》显示,烧烫伤发生后会造成持续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受伤过程中带来的,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感;治疗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一种紧张和高压力;以及康复过程中的长期慢性应激反应。
研究显示,烧烫伤患者中重度或者严重抑郁状况的占到25.8%,重度焦虑症状占39%,接近40%,而且处于高应激状况的也特别高。刘正奎教授还讲到替代性创伤,他举例:在汶川地震时,当你看到小孩子的手里还握着笔,被埋在废墟里,你心里会忍不住难过,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替代性创伤。长期去看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这样的创伤反应,所以患者家属中重度或严重抑郁症状占29.8%,严重焦虑症状的占38.7%,出现严重应激症状的占28.2%,比例都很高。
从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预防教育可以让烧伤显著降低,根据联合国健康组织发表的挪威实行“儿童烫伤预防教育”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普及教育7年后,挪威宝宝烫伤率减少一半以上。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军教授曾表示,我国的烧伤防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烧伤预防知识普及不够,很多家长们在遇到烫伤之后的处理是用“土法”,使烧伤病情陷入更加不好的境地;其次是烧伤康复不够,据统计我国只有13万到17万的康复治疗师,而且患者自身的康复理念也不够;最后是经济压力,烧烫伤的治疗人均花费在100万左右,对患者以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正如吴军教授所说“烧伤是一个穷病”。
如果加强预防教育,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会在预防和康复上有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刘正奎教授也表明,社会支持感高的患者,抑郁、焦虑等症状也会减少。
今年国家卫健委有一个健康扶贫的项目,在湖南新田县支持一个烧烫伤的儿童。“当时在新田县见到那个孩子,迫切感受到烧烫伤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能早点处理,能有一点简单的烧烫伤知识,也不会让一个6岁的孩子变成那样。”刘正奎教授如是说。
因此,他提出五点建议:第一,提高针对烧烫伤人群的医疗保障,特别是烧烫伤儿童家庭;第二,发挥社会力量在烧烫伤人群救助方面的作用,从医疗救助到社会支持,关注烧烫伤人群以及家属的心理健康,因为烧烫伤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大部分人都是终身要伴随烧烫伤所带来的影响;第三,增强烧烫伤急救和康复常识的宣传教育;第四,注重烧烫伤人群的早期医疗和心理救助;第五,提升烧烫伤人群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