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去世,基本上大的抢救室,每天人多的时候会达到几个到十几个都有可能。有很多人进了抢救室以后能够起死回生,也有很多人到这边来,没抢救过来……”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的生离死别,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把急诊科看作生死之地,或许在所有的医生之中,急诊医生是救活人数最多的医生。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猝死人数达五十五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一千多人死亡。在年轻人突然死亡的原因当中,猝死是仅次于自杀和意外身亡的第三大杀手,但抢救过来的人却不足百分之一,这无疑给急诊医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作为急诊科主任,每周三早上八点,郭树彬开始了各科室的轮流查房。穿过一扇又一扇熟悉的门,走过一条又一条整洁的路,从大厅到留观区,从分诊台到抢救室,再到ICU重症监护室,一路上不同的只有新的病人和病历。而这条路,郭树彬一走就是三十年,青丝也慢慢变成了如霜的白发。
“前些年在协和医院工作的时候,那时候还染发,到这边来就不染发了,所以就显得特别白了。”郭树彬笑着解释道。
除了院外的车水马龙、大厅内的嘈杂拥挤,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也是疑难杂症与急危重症的汇聚点。一位慢性发烧患者的女儿坦言,自己的父亲高烧不退长达一个月之久,病因不明,他们跑遍了各个医院,郭树彬所在的急诊科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给了她极大的信心,“真的,特别到这儿来了,我更有信心。我觉得,咱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医院应该能救人的……”
每日堆积如山的病历和走廊里密密麻麻的床位让郭树彬感到不安,病人无法安静休养,医疗通道被长期占据都给急诊带来了隐患。他认为,要想突破急诊发展的瓶颈,必须要平衡医患之间医学知识的不平等,当务之急是向公众推广医学科普,让公众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才能防范于未然。为此,郭树彬还兼任了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是一名致力于为老百姓、为医生做好科普的医学大咖。
郭树彬介绍说,最近他们还准备把以色列急救体系引入到中国。在急救措施方面,以色列最具特色,全民皆医。以色列高水平的医疗志愿者会配有专用的摩托车,以供应急救援时使用。这令郭树彬印象深刻,他希望能将这些急救理念带回到中国,让更多人受益。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责任去进行科普教育,包括体系建设。” 郭树彬表示,只有更多人参与到科普之中,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防止疾病发展到危机时刻。“救”在身边,这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