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是个什么梗儿?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对韩春雨团队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这则几百字的消息可总结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面对这份如此简单的调查结论,有人认为“未发现主观造假”是推诿塞责,没有说明调查过程,也没有给出严谨、系统的调查结论,并不能解除大家心头的疑惑。

  抛开调查结论不说,目前国内对涉嫌科研失信事件的调查多由当事者所在单位负责,但这种做法在程序上是否正义,调查结果能否令人信服,本身就有待商榷。2018年5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依法依规制定科研失信调查处理规则,对举报受理、调查程序、职责分工等作出明确规定。但针对科研失信事件,如何建立客观的第三方调查处理机制,仍有待研究和明确。

  如何促使科学研究回归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机制,如何祛除科研利益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营造理性纯粹的科学观,更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思考契机。

  任职河北省科协副主席;项目预算总额达数亿元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批,预算总额近2000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也已完成招标;这些都源于一篇曾被誉为“诺奖级”科研论文的发表。此次事件的发展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科学研究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名利”收获,慢慢“培养”出了科研领域的急功近利和焦虑之气。

  反思韩春雨论文事件,更要反思当下的科研生态。科研从来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情,需要研究者冷静、理性、诚实、遵循科学规律。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也应当意识到,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绝非易事,需要不断试验、修正,甚至是试错,这是科学规律的必然,要给予研究者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还要看到,不同科研活动具有不同特点与规律,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一刀切”;更要有长远眼光与格局,对有研究前景但一时难见成效的科研项目要给予足够支持,使研究者能够安心扎实地做研究。

  掌声、鲜花、闪光灯可以有,但科研不是“造星”,对科学家、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社会公众也应理性冷静看待,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身。公众和媒体的科学素养,也是营造国家科研创新环境的重要力量。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有了这些症状都可能患了肺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