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身体被冻得“打哆嗦”,心脏也在“打哆嗦”,这就是房颤。房颤患者要如何平安渡过秋冬季呢?搜狐健康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杨德彦主治医师。
杨德彦介绍,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中国的房颤发病人群约800万,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房颤的易患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甲亢和风湿病患者。
房颤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心房内血栓形成以及最严重的并发症——脑卒中。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
杨德彦指出,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多在120次/分—180次/分,节律绝对不整齐,心音强弱不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心悸、胸闷、心慌;个别严重者会感觉头晕,发生晕厥;特别严重者,会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房颤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中风和卒中。
房颤的发作时间长短不等,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阵发性房颤为间歇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同,短者仅数秒,长者可持续数日,可以自行终止;阵发性房颤若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变成持续性房颤。
杨德彦提示,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发病时会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更在于由它引起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数据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比无房颤者高出近5倍。
尤其是在秋冬时节,气温偏低,气温、气流变化剧烈,房颤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此外,秋冬时节气候干燥,房颤患者消耗水分多,容易体内缺水。缺水后,血液黏稠,血流减慢,容易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另外,房颤患者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较差,也很容易成为脑中风的诱发因素。
杨德彦提示,阵发性房颤“神出鬼没”、不易检测。研究证实,根据患者临床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如常规心电图、连续心电监护等)共同筛查可提高房颤的检出率,早期发现与治疗有利于控制病程发展。
杨德彦说,房颤治疗有两大目标,一是改善房颤症状,二是预防卒中。改善症状主要通过控制室率和节律来实现;预防卒中则有赖于合理使用抗凝药物。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房颤患者采用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新发和再发风险。指南推荐,中高危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应该定期随访,并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服药、饮食和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准确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减少出血及其他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