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在古代医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认为生病是鬼神作怪,所以医术与巫术不分家,合称为「巫医」,巫医一手降神驱邪,一手药草治病。慢慢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放弃了巫的部分。
有的人为了「考验」医生的医术,故意隐瞒真实病情,苏东坡曾描写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验医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
简亲王深得乾隆赏识,又一次简亲王生病,因病情复杂,迁延不愈,住院日超过平均住院日,皇上十分不满,甚至有点埋怨。
康熙年间,正黄旗包衣、护军参领莫尔洪之暑湿伤气下痢病,患者病情危重,按病情变化多次调整治疗方案。
正黄旗内大臣颇尔,老年高龄患者,痔漏复发,导致盆腔、左右臀感染破溃流脓,营养状况差,告病危。
侍卫内大臣伯依勒慎「伤寒发疹之症」,「由毒热内盛,以致澹语、舌苔焦黑、六脉细小,病势危险」,太医院急奏皇上,由总管王常贵呈递。
皇宫治病,不仅讲究速度和疗效,当时还有许多皇帝对医药感兴趣,比如康熙、光绪等,他们用自信弥补医术的空缺,经常修改御医诊断,指导御医用药,御医看破也不敢说破,只要硬着头皮遵旨,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游过漫漫的医学长河,医学技术进步,百姓医学逐步意识提高。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医生,却因为安全系数极低的医疗环境提心吊胆,因为复杂的医患关系如履薄冰,因为各种医疗计数伤透脑筋,因为超负荷劳动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