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问题让你彻底读懂:糖尿病眼底病变做激光治疗是怎么回事

  眼科的专业性很强,本文通过9个问题的方式,向读者朋友讲解光凝治疗的基本过程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

  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发布了《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指出,中国大陆糖尿病人群DR患病率为23%,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另外,由于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所以伴发微量白蛋白尿也需检查有无DR。

  李先生眼底检查发现了微动脉瘤、棉絮斑、新生血管,但没有影响到黄斑区,所以视力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病变侵及黄斑区,会引起中心视力下降。

  换句话说,黄斑病变程度与视网膜其他部位病变可不平衡,但有74.2%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合并黄斑病变,就可能影响视力。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眼部症状时要尽快就医: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看东西时伴有闪光感、眼前漂浮物增多、看东西有黑影遮挡等。

  2.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动态观察眼底毛细血管循环情况,渗漏情况,以及光凝治疗效果进行前后对比。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更为敏感和直观,对诊断视网膜黄斑水肿(DME)及追踪观察激光光凝疗效较好。

  一般来说,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有一个过程,血糖控制越不好,病变症状越快。这一过程按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分为“Ⅰ~Ⅵ期”。(Ⅰ~Ⅲ期为非增生期, Ⅳ~Ⅵ期为增生期)

  第Ⅲ期(重度非增生期):每象限视网膜出血≥20个出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呈串珠样改变,或者至少1个象限发现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第Ⅳ期(增生早期):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本身就有缺陷,它只出血不供应营养)。

  第Ⅵ期(增生晚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纤维血管膜,可合并玻璃体出血,包括虹膜和房角的新生血管。

  人的眼球好比一个全自动的照相机,而视网膜好比底片。眼底光凝术是利用热效应在视网膜上形成密集的光凝点。

  光凝可以封闭渗漏点,以减少视网膜水肿和玻璃体出血;光凝也可以破坏毛细血管闭塞区以减少新生血管因子形成,促使已有的新生血管退缩,预防以后再生的新生血管,保存现有的视功能。

  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必须进行光凝治疗。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累及视网膜前出血和纤维血管增生、早期虹膜新生血管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目前糖网的主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治疗,还有抗VEGF药物或激素的眼内注射或眼周注射,它可以有效减轻视网膜水肿和出血,也可以为激光或手术治疗做准备。

  通常不疼,治疗中有眼胀的情况,这种症状在重复治疗的病人中更常见。如果需要,可给润滑药物缓解不适。

  2.散瞳达到要求后,患者进入激光治疗室,按医生的要求坐在治疗椅前,关闭照明灯光,摆好体位,如下图,治疗时要保持稳定的姿势,眼睛不要随意转动。

  3.按要求配合医生,注意控制眨眼。手术医生调节好光凝治疗的参数后,将仪器的镜头放置在患者术侧眼睑内。由于光凝治疗需要激光进入眼内,因此要求保持睁大眼睛。

  但由于患者初次治疗紧张,并且不适应仪器的镜头卡在眼睑内,一些患者可能出现频繁眨眼的现象,影响治疗。此时应注意调整心理、缓解紧张情绪,注意配合治疗。

  4.每次治疗的光凝点数200~300点左右。标准的全视网膜光凝范围是从视乳头外1个PD-2PD(1PD=1.5mm)至赤道外的眼底,保留视盘黄斑与颞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后极部不作光凝。

  全视网膜的光凝数为1200~1600点,单眼光凝一般需3~4次完成,具体数目由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无灌注区的大小,新生血管范围来决定。

  光斑大小一般应为500μm,颞侧血管弓以内200μm,激光曝光时间多采用0.1~0.2s,全视网膜光凝应分3~5次完成。光斑间隔1~2个光斑直径。

  1. 一般来说每只眼睛需分3~4次完成整个眼底的激光治疗,每半月一次,每次激光前都需要散大瞳孔,故来院时最好有家人陪同。

  行激光的同时或术后,患者可能有轻微的眼部不适。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视力下降或眼前模糊,一般几小时或几天左右会自行好转。

  2.光凝治疗前,医生要与患者进行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比如激光治疗类似烧灼,需要有一个结痂的过程,治疗后当天最好免看电视、手机或过度用眼,避免做低头运动及用力运动,避免用热水洗脸。之后注意不要过量饮酒。

  3.激光的目的不是提高视力,而是为了防止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进展。激光完成2个月后还需复查眼底荧光血管照影,必要时补行激光治疗。因为糖尿病不可能治愈,所以眼底的病变,需要长期在眼科医师的监护下,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糖尿病患者平时注意血糖、血压、血脂管理,同时治疗其他并发症,减少视网膜血管的高渗漏反应,延缓进展。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生活周刊】注意!最近常下雨,看见这种大蜗牛千万别碰它们!否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