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被行政规划后 到底约束了谁

  对于医联体,有人将其视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杀手锏,有人说其是大医院跑马圈地的“幌子”,两种对立声音长期同时存在。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联体建设进行行政规划。网格化布局后,到底约束了谁?

  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医联体,主要有两种组建方式:一种是由政府主导;一种是自愿结合,由几家规模不等的医院,签署协议,成立医联体或医疗集团。

  在医联体建设实践中,一个医联体往往以一家或者数家三级医院为龙头,带动一批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模式带动下,公众对“大鱼吃小鱼”“1+1<2”的担忧随之而生。

  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政府主导的医联体更像是“尽责任”的行政任务,“大医院没有动力带小医院”。

  另一位业内专家则认为,自愿结合医联体的“龙头单位”更多是借医联体之名,行抢病人、垄断医疗市场之实。

  目前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成员单位多达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并不认同。焦雅辉表示,医联体要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规划的基础之上组建,避免大医院跑马圈地。

  为了防止大医院“跑马圈地”,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

  网格化布局,即以设立的地市和县域为单位,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

  据焦雅辉介绍,完善医联体服务体系网格化布局,基本原则是“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不能完全放任医疗机构之间搞“自由恋爱”,否则会出现大医院跑马圈地的情况。

  “学区制”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一个学区通常包括一到若干所公立学校,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生入学以邻近区域为原则。

  “国家希望通过学区划分解决上学难问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徐毓才认为,国家希望通过“网格化布局”,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问题,实际上也约束了大医院的组建范围。

  对于网格化组建医联体,徐毓才指出,有一个问题仍值得思考,“网格化布局让医生被约束,不能去网格之外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那么,患者是不是也能被管住,只在网格内就诊?”

  毋庸置疑,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仍需完善。但如何突破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中的瓶颈?徐毓才的观点,或许能带给我们启发。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等级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院的服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变得更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却在萎缩。大型三甲医院规模很大,拥有更多的医疗资源。而基层医疗机构往往缺少医疗设备,导致患者不得不去大医院。

  二是医生的价值。我国医疗收费体制实行的是等级制,大型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实际收入差距非常大,医生的价值因医院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使得优秀医疗人员从乡镇医院流向大医院。

  徐毓才:根据分工定位,各级各类医院各司其职,有序地为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其中,强基层是现阶段重中之重。

  分级诊疗被列为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尽管明确了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两个抓手,但是它们只是手段,其核心还在于强基层。强基层的办法应该是下决心为基层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

  如何让更多人愿意去基层,留在基层,服务基层?关键在于让留在基层发展的人比在大医院发展更有前途,收入更多。

  实践证明,很多来自大医院的专家去基层实际上是资源浪费,特别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既没有必须的设施设备,也没有相应的药品。

  在大医院,医生每天接诊上百名病人。通过医联体内医生下基层后,这些医生往往每天只能接诊几个病人。这是因为大医院的专家一般是在某一专科领域业务能力较强的医生。与之相比,基层更需要的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毫无益处!「饮酒养生」的说法可以休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