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次手术,8次癌症,是什么给了他希望?

  近日,在我院普外三病区,曾做过9次手术且其中8次都为癌症手术的患者刘大爷(化名)直肠癌术后恢复良好,从初入院时的精神萎靡到术后的神采奕奕,刘大爷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他的妻子发自肺腑的说:

  63岁的刘大爷来自商丘,从1988年到2018年的30年间,他已经做了8次手术,其中除了阑尾切除手术外,其他均为癌症手术。

  2005年,刘大爷发现下嘴唇长出一个黄豆大小的疙瘩,经检查为恶性肿瘤,也就是唇癌,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后在我院做了切除手术;

  2007年,刘大爷的脸上同样出现豆状肿瘤,再次来到我院治疗,检测结果依然是恶性肿瘤,后经手术切除;

  2010年,刘大爷因结肠癌复发,在当地医院做了“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术”;这一年,他还被查出了膀胱癌,在省级医院做了电切手术;

  原本以为疾病可以远离如此不幸的自己,但是近一年来,刘大爷的身体再次状况百出,面色蜡黄,食量减少,体重下降30斤,精神欠佳,体力不支……一系列的症状让她的妻子感到不安,在女儿的推荐下,刘大爷的妻子带着他来我院做了相关检查,结果又是癌症惹的祸。

  当得知自己的这些症状都是由直肠癌引起的时候,刘大爷陷入了沉默与绝望。多年来,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已欠下高额外债,生活本就窘迫,这次又患上癌症,为了不连累家人,他索性拒绝治疗。

  “他这些年看病确实也受了可多罪,一方面是他不想再欠外债,另一方面是得知这次直肠癌手术有可能没办法保肛,他一直很抗拒做造瘘手术。”刘大爷的妻子说。

  当刘大爷精神萎靡,屡屡拒绝治疗时,他的妻子、儿女以及科室的医护人员始终未放弃对他的耐心劝说。

  刘大爷的妻子告诉小编:“我当时就跟他说,你一定要做手术,哪怕把房子卖了给你治病呢,要先保命才行。”说到这里,她眼里已噙满泪水。

  管床大夫仝麟龙每天都来看望他,宽慰他的心灵,减轻他的心理负担与压力。普外三病区主任张俊杰更是关切的对刘大爷说:“我们愿意为你付出,尽最大的努力来救治你。在保命的前提下尽量保肛。”

  看到刘大爷的妻子整日愁眉苦脸,难掩伤心之情,张俊杰主任专门与她进行了多次交流,希望通过妻子的传达能够让刘大爷正视疾病,树立信心。

  管床大夫仝麟龙告诉小编,对医生来说做造瘘手术面临的风险和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但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医生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与压力,尽全力为患者保肛。

  刘大爷腹部那条长约20cm的手术瘢痕触目惊心,由于之前已进行过多次手术,所以此次术中存在多处困难。

  首先,他的腹腔内粘连极其严重,术中剥离肠管时一定要防止损伤肠管;其次,前两次结肠癌手术已切除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此次还需切除乙状结肠与部分小肠,在小肠与直肠吻合时有可能存在肠网膜长度不够的情况;最后,肠网膜长度不够会导致吻合口张力较大,术后极易出现肠管断裂、肠瘘、吻合口瘘等,且患者重度贫血,术中要控制出血量。

  虽然手术困难重重,但在张俊杰主任团队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腹腔镜下的精细操作,刘大爷的手术顺利完成,不仅切除了病灶并且成功保肛。

  为了防止术后肠瘘,医生在刘大爷体内预置了冲洗引流管,监测术后指标。术后三天,刘大爷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腹腔内出现感染,同时引流管引流出肠液样引流液,最终判断患者出现了吻合口瘘。

  出现这个“小意外”后,医护人员格外重视,负责刘大爷术后用药的多学科临床药师更是在每天交班时共同讨论他的病情,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以期通过最佳的用药指导缓解病情,以此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经过多学科临床药师的持续关注与用药调整以及普外三病区医护人员的共同呵护,刘大爷的“小意外”迅速解除,原本需要6周以上才能愈合的肠瘘仅仅用了3周就完全愈合,不仅缩短了康复时间,也为刘大爷一家节约了治疗费用。

  “张主任和赵主任每天都来查看他的恢复情况,仝大夫跟护士也都特别关心他,说句心里话,咱的医生护士们真不错!”刘大爷的妻子激动地说。

  小编见到刘大爷时,他神采奕奕,时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虽不善言辞,但这笑容足以表达他康复后高兴地心情。“本来不想治了,听了张主任跟仝大夫的劝导后觉得心里很踏实。”

  听到张主任说自己可以康复出院时,刘大爷更是开心的像个孩子,立刻拿出手机通知自己的儿女来医院接他。

  据了解,为了缓解刘大爷一家的经济状况,普外三病区还为他申请了医院的救助基金,通过微薄之力为这位被癌症多次“折磨”的花甲老人献出一份爱心。

  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微创外科学会、肝胆外科学会及抗癌协会常务委员、郑州市普外专业副主任委员、外科教研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这10种常见症状可能是脑瘤发来的信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