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负面报道影响医患关系?权威杂志BMJ发文了……

  201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披露:大型公立三级医院的医生从制药公司获得回扣,并认为回扣的成本导致其中20%-40%药价上涨。

  该报道很快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尤其是这个报道直指“收受回扣的医生”是导致药价上涨的罪魁祸首!自此,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卫生保健改善评估调查(CHIES)是一项针对医患双方的全国性调查,用于评估双方彼此的满意度以及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近期的一次CHIES是在2016年12月19日-2017年1月11日。这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在12月24日播报了上述提及的负面新闻。

  该项研究假设,所有公众都被告知了这项新闻,并将受访者分成了两组——根据电子系统中记录的调查时间分为“报道前”和“报道后”两组,比较两组的认知得分。

  研究数据来自于全国31个省份共136家公立三级医院,每个省至少有一家省级综合医院、一家省级中医医院和一家省级妇幼医院。

  对医患关系的评分,CHIES采用的是五分制的李克特量表。每个问题有以下五个选项:“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5分。

  此外,为消除因受访者的社会经济、人口和地理特征不同引起的混杂,研究者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估计负面新闻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影响。

  报道前后掉分最严重的是医生,减了5.96分;其次是住院患者,降低了1.18分;最后是门诊患者,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仅较之前减少了0.61分。

  门诊患者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波动不大,研究者认为有这几个原因:首先,门诊患者和医生交流时间短——平均大概5分钟;其次,门诊患者流动性高,由于医疗转诊制度尚不完善,大多数患者没有固定的医生;另外,门诊患者会寻求信任的医生进行诊治,因而对于负面新闻的反应不大。

  相比之下,住院患者(医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自身的就医(工作)环境,住院患者通常在医院呆上至少几天,并且有更长的时间与医生沟通,这使他们对于负面消息更加敏感。

  因此,一旦患者在负面报道后对医患关系产生了负面的认知,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反应;与此同时,一旦医生遇见了受到负面影响的患者,如没有进行妥善的沟通,医生也容易产生消极反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的涌现,社会上形成了多种风格不同的思想流,并且他们更倾向于去追逐公众的眼球。而医患关系恰恰是一个很吸引人关注的话题。

  公众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媒体报道、评论的影响,同时,媒体塑造的医生形象会影响公众对医生的认知。

  更可怕的是,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负面报道的影响力远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瞬间爆炸式地增长。

  如若媒体未经深入分析、只追求新闻性进行负面报道,则会激起公众对医生的抵抗情绪,影响医患关系。而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形象,对于医生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

  不幸的是,央视的新闻只报道了药价高的问题,却没有触及到药价高的背后,医生收受回扣的深层次原因。

  殊不知,其根本在于医疗体系中不正当的财政激励机制。在政府补贴的减少、价格低廉的服务和固定比例的药品加价等资金机制下,公立医院和医生正规收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整个系统对药物产生收入的依赖。当公立医院的收入和处方药捆绑在一起,这种非法和不道德的交易就成为了公立医院的常见做法。

  如果能在深刻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披露,而不是直接将医生绑在耻辱柱上进行鞭笞,医患双方或许对这些负面消息能够做出更加心平气和的反应。

  第一,时间先后关系不能证明因果关系;BMJ这篇文章中在报道的前后对比,本质上是一种横断面研究,不能证明其因果关系。

  第二,即使存在因果关系,也是医疗回扣等问题本身导致的,而不是揭露问题的媒体导致的,除非认为掩盖问题是更好的选择,但实际上掩盖问题只会让问题继续恶化,讳疾忌医不是解决问题的正当方式;

  第三,报道事实,是媒体的权利,而深挖根源并改善,是行业的义务。把医患关系的恶化归因于媒体报道,而不是行业痼疾,并将行业自身反省问题根源的责任推给媒体,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睡眠不足会慢慢毁掉你的健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