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母乳喂养周 宝宝“乳头混淆”怎么办?,宝宝出生后会有吃奶习惯的形成,习惯妈妈乳头的孩子不用奶瓶,习惯奶瓶喂养的孩子拒绝妈妈的乳头喂养,这就是所说的“乳头混淆”。在2021世界母乳喂养周之际,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产二科胡玉娟医生就来和新手妈妈们聊聊关于“乳头混淆”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携手一起保护母乳喂养。
“乳头混淆”的原因多为奶瓶与乳头在宝宝的嘴里长短、软硬、感觉、出奶量、用劲大小、乳汁的流速等诸多不同感受所造成的。
奶瓶的中的乳汁相对来说是比较恒定且容易获得,但妈妈的乳房不是。宝宝在妈妈的乳房上吃奶,就需要调动肌肉去主动吸吮、吞咽,并且平衡呼吸,相对来说会比吃奶瓶要复杂,宝宝至少要吸吮刺激,引发妈妈的喷乳反射,乳汁才能大量出来,喷乳反射结束以后需要持续吸吮,才有下一次喷射,这时候乳汁量大一些,流速快一些,这时候吃起来“爽一些”,然后,奶流量变小,速度慢一些,这个过程会循环出现,宝宝习惯后也学会了等待。
奶瓶喂养的宝宝,奶嘴只要进入宝宝的口腔里面,形成完全闭合的一个空间之后,宝宝口腔内部的压力会小于外部的大气压,所以奶瓶进入到宝宝口腔里面会自动滴奶,宝宝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不停吞咽就可以吃到奶。
吃奶嘴和吃妈妈乳房,那肯定是不一样的。硅胶的软硬程度和真实的乳房是有差别的,不同的材质差别还是很大的。调动宝宝的吸吮反射,是需要触及上腭,奶嘴一般质地都比较硬,伸进去很容易碰到上腭,吸吮很快就开始了。而妈妈乳头进入宝宝的口腔,实际上需要宝宝用舌头垫在妈妈的乳晕下方,然后开始轻轻地蠕动,将这个乳头拉长以后触到上颚,才会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吸吮动作。
宝宝习惯了奶瓶以后,接受不同的质感,不同的长短的“乳头”,包括接受奶量时大、时小、时快、时慢的情况就不一样,有的宝宝好一些,有耐心吸到奶阵,奶阵之后才有抗议出现。而有的宝宝抗拒强烈一些,吸两口没有耐心直接就哭闹,还有的宝宝,甚至会抱到妈妈身上就开始哭闹。
在母乳喂养时,孩子一般是要面朝妈妈,胸贴胸,腹贴腹,如果孩子肚皮朝天,孩子是拧着脖子在吃奶,仅有的吃奶力气都用在了脖子上。
奶瓶喂养的宝宝,看护人抱放在胸前是面向天花板,对宝宝来说,如果习惯了吃奶的时候是面向天花板的,如果将他扭过来,面朝妈妈的胸部腹部,有的孩子确实就是这么敏感,是不愿意,这并不是什么麻烦和错误,孩子也是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和时间,当孩子有抗拒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1、皮肤接触:隔着衣服、包被的都不是皮肤接触,也就是有阻隔的不能叫皮肤接触。熟悉妈妈的味道,感觉,这看起来简单的事,还特别难以做到。当发现这一点非常难的时候,需要和妈妈一起降低实现亲喂的期望。有的妈妈觉得不好意思、有的妈妈接受度不高、担心宝宝受凉等因素,这个肌肤接触并非开关,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在一次不成功时,同时又有周围人的压力,妈妈容易放弃。妈妈可以从日常的互动做起来,和宝宝聊天对话,抚触洗澡,过度到贴在一起。
2、尝试坐起来喂:平时瓶喂宝宝时,宝宝几乎都是躺着的,奶瓶竖直起来,由于压力的原因,流速会非常快,孩子会不停吞咽 ,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来的时候,奶已经下去很多了,一来是瓶喂量会很大,另外很快就会吃完了,这样反而造成正常亲喂的时候妈妈会疑惑吃太久了,而且还不满足。这时把宝宝竖抱起来,后背给足够的支撑,奶瓶基本上要平行于地面,宝宝也要吸,才会吃到奶,需要用一些力气。同时在瓶喂的时候,吸吮吞咽的间隔中,停顿一下,让宝宝休息休息,慢慢告诉宝宝这是正常吃奶的一个状态。
3、试试腋下夹奶瓶:先让宝宝尝试与妈妈贴紧,从方向上尽量与吃乳房类似,有时候,宝宝并不一定马上接受,可以试试在宝宝不是特别清醒的时候,例如睡前,或者刚睡醒的时候尝试,同时,还可能使用比较大的奶瓶,方便夹住。在宝宝吃了一点,不那么饿的时候,家人从妈妈身后慢慢把奶瓶抽走,迅速用乳房替代。当然,这也需要一些尝试,而且如果前面的方法有好转,这也并非必须,要根据每对母婴的情况来决定。
总之,在宝宝喂养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是让孩子明确食物来自妈妈,瓶喂的时候常常都不是妈妈参与。皮肤接触或者妈妈亲喂,都是让孩子回到妈妈身上的一个方式,着重在建立喂养关系。皮肤接触频率高,时间长了,可能尝试很快就有成功。
产后早期如果确实需要,也经过科学评估后,使用奶瓶并无可厚非。但一开始就没有在妈妈乳房上获得足够体验感,就直接被奶瓶吸引并产生偏好的宝宝,需要回到出生后的原点,从皮肤接触开始尝试慢慢回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还要有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