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母乳喂养真的会造成母亲骨质疏松吗?。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致推荐,出生后 6 个月内的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是纯母乳喂养。但同时门诊偶尔会遇到一些问题:
「有报道说:绝经后脊椎骨的丢失率为平均每年 2.6% 左右,而哺乳期女性的骨密度下降水平竟为每月 1%~3% [1] ,相比而言,哺乳期比更年期骨丢失的更快,那哺乳期岂不是更容易骨质疏松啊?」
哺乳期女性骨吸收增加、对钙的需求增加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母体骨质的缺乏,使得哺乳期女性比同龄正常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流失 [2] 。
当女性分娩后,雌激素持续降低、孕激素、催产素间隙性增加是哺乳期激素水平变化的显著特点[3] 。骨吸收是由脑—乳房—骨回路的调节来实现的, 哺乳和催乳素均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分泌, 进而抑制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导致卵巢性激素(雌二醇和孕酮) , 雌二醇的分泌减少会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 引起骨吸收增加 [4] ;同时,催乳素分泌增加以及婴幼儿的吮吸,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PTHrP 可通过促进骨骼溶解、肾钙重吸收,维持乳汁中的钙含量 [3] 。
完全母乳喂养的女性每天通过母乳丢失的钙含量达 100~250 mg,最多可达 400 mg,喂养双胎或三胎的女性,丢失的钙含量是上述的 2~3 倍 [1] 。随着我国三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女性可能选择生育多个孩子,分娩数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哺乳期女性的钙流失 [3] 。
在哺乳期间,部分女性出于卧床等原因,运动及接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仅依靠光照无法产生哺乳期所需足量的维生素 D,同时也影响了钙的吸收与利用,并导致其哺乳期骨密度下降 [2] 。
在今年发布的《中国孕产妇钙剂补充专家共识(2021)》中指出,在孕期时缺钙更易造成孕妇钙营养不良,还会造成远期的骨质疏松 [5] 。而在哺乳期,母体对钙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常规的饮食并不能满足需求,可能会使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PLO)风险增加 [6] 。
PLO,一般认为是妊娠晚期到产后 18 个月, 尤其是产后 / 哺乳早期所诊断的骨质疏松症[4,7] 。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腰背部疼痛或轻度的髋部疼痛,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如果在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出现下腰部、臀部或下肢的剧烈疼痛,日常活动受限时,一定要及时诊治,以防发生脆性骨折 [6] 。
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补充钙剂,WHO 推荐孕中、晚期和哺乳期妇女元素钙量为每日 1,500~2,000 mg [4] 。
此外,为确保满足母体和胎儿的维生素 D 需要量, 并为婴儿早期所需而建立胎儿期维生素 D 储备,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维生素 D 摄入量为每日 400 IU。维生素 D 有促进骨形成和矿化以及抑制骨吸收的益处 [4] 。
➣3. 对于那些低体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 D 缺乏、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等 PLO 高危人群,应及时检测骨密度,建议补钙并进行医学干预,能有效防止骨流失发展为骨质疏松或骨折 [2] 。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酸、微量元素及 sIgA 等,可满足婴儿快速生长所需 [8] 。WHO 推荐在最初 6 个月内基于婴儿纯母乳喂养,6 个月至 2 岁或更长时间内,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同时补充其他食物。按照此推荐,每位母亲的哺乳期需持续 6 个月、2 年甚至更长,这期间哺乳期女性骨密度每月下降 1%~3%,其间骨丢失程度可想而知 [1] 。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哺乳所致的生理性骨量减少不引起临床症状,或在停止哺乳后骨量逐渐恢复。但是,哺乳期间母乳喂养会造成骨密度下降,停止哺乳后的恢复期钙摄入量不足会影响骨量恢复,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妇女可发生哺乳期骨质疏松甚至骨质疏松性骨折[1] 。
因此,哺乳期女性的骨骼健康不容忽视!为了哺乳期女性的骨骼健康,预防哺乳期间骨流失、促进停止哺乳后的骨恢复、降低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应建议女性在哺乳期和恢复期补充钙剂及维生素 D [1] 。
呼吁每一位妇产科医生、妇幼保健科医生,都能传递和分享这一健康观念,让更多母乳喂养的母亲们感受到:
[4]. 许琳,裴育.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症诊治[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9,12(6):631-637
[7]. 何晓东,夏维波,邢小平,李梅,姜艳,王鸥,许岭翎,许建萍. 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临床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9,14:983-985.
本资料并非广告,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并转发其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