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征医院陈万生:药学学科发展要打联合牌

  上海长征医院陈万生:药学学科发展要打联合牌。研究生毕业后便一直留在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研究室任教的陈万生怎么也没想到:2005年的一纸调令将他任命为上海长征医院药学部主任,从此便与医院药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在医院正式工作过一天就直接去做药学部主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作为一名军人,履行使命是我的天职,所以接到调令时我就在想如何迅速进入角色。”陈万生坦言,角色转变初期横亘他面前的难题有二,一是从教学科研到科室管理,岗位发生了改变;二是从单纯的生药学研究到服务于综合医院的药品调剂、药事管理,工作职能发生了转变。

  彼时,医院药学部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开展结合工作实践的科学探索工作。”上任伊始,陈万生的目标就很明确。他认为,药学是一个学科,而这个学科发展当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痛点,需要科学技术手段去解决。

  在陈万生的推动下,上海长征医院在2005年搭建了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平台,以期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保驾护航。

  上海长征医院的器官移植技术在业内享誉盛名,器官移植患者术后如何合理使用必不可少的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引起了陈万生的关注。“患者在使用他克莫司过程中,如果血药浓度过高就会导致患者的肝肾损伤,如果浓度过低患者则会产生排斥反应,因而血药浓度监测十分必要。”

  在临床监测过程中,陈万生团队发现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联用会引起血药浓度变化,多数情况下五酯胶囊会促使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暴露。

  “他克莫司价格昂贵,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制定其与五酯胶囊的联合用药方案?这样既避免了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造成的肝损伤,同时也降低患者他克莫司使用剂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过系统研究,陈万生和团队制定了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的建议使用指南,帮助部分器官移植患者节省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治疗费用。

  “我们的研究一定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关注的问题一定是临床存在的难点。”陈万生进一步阐释说,“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和医生一起参与到治疗中,探索患者治疗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

  在陈万生带领下,医院药学部的工作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科室的关注,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在陈万生看来,现有的用药指南和临床路径只能解决80%的临床问题,而对于高水平医院来讲,另外的20%才是他们的“竞技场”。陈万生带领团队针对这“拔高”的20%“下狠功夫”,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的基因检测业务就是其中的代表。

  早些年,基因检测工作多是一些科技公司在开展,鱼龙混杂。上海长征医院药学部在2012年建立了药物治疗分子诊断实验室,以解决包括靶向药物靶点、药物代谢酶在内基因多态性相关精准药物治疗问题。

  基于前期打下的夯实基础,2019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长征医院与长海医院牵头制定了上海市药物治疗监测服务规范,成为了区域内不折不扣的标杆。

  陈万生和团队在为医生提供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等药学服务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是所有药物都有明确的靶点。面对这种情况时,如何才能帮助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即便是基因检测结果也不一定能100%准确预测药物的疗效或者毒性,只能说明预测是大概率有效的。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虽然有时医生制定出治疗方案,但心里仍然会担心治疗的效果。而观察药物的疗效需要患者随访和临床数据的收集,比如肿瘤患者的影像学结果等。因而如何能够早期预测药物疗效,医生很需要这方面的帮助。”陈万生认为,是药三分毒,如何帮助患者避免药源性伤害以及在用药有效的前提下尽早发现、预警药害事件,对药学人来讲责无旁贷。

  源于这些思考,长征医院药学部开展了生物标志物发现与评价研究,创立了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同时,药学部也综合应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药物治疗监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技术体系来帮助临床医生解决精准用药问题。

  陈万生团队开始和医生一起,就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困境和难点开展立项研究,寻找生物标志物为临床用药进行疗效评估和风险预警。“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要对医院其他学科的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临床延伸进行整合。”陈万生认为,对于药学人来讲,天地非常广阔,关键要结合工作内涵、岗位需求和医院特色,寻找临床上的难点,潜心研究解决方案。

  “医学发展之初的医院,原本是没有药师这一角色,但随着就医患者越来越多,医生单兵作战服务量有限,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药师这一角色应运而生。”陈万生说,溯源来看,作为药师最基本职能就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药品供应。

  初到长征医院时,陈万生也发现:信息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而医院药师对于药品的保障也多是依靠人工,“疲于奔命”。即便如此,医院里仍有不少患者的投诉都指向药学部,患者就医获得感较差。

  “由于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前期就医环节中的各种流程排队,患者总算最后把药拿到手,要离开医院了,心里窝的火就在最后一个环节爆发出来了。”陈万生解释说。

  基于这一现实,陈万生上任不久后就对医院药房取药流程进行了再造,同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门诊处方调剂自动化,实施了门诊处方前置实时审核。

  2011年10月8日,由陈万生参与优化的门诊处方自动化调剂系统在长征医院上线。他回忆道,当年药房管理还比较落后,医院门诊每天处理的处方数量在5000张左右,患者在医院结束诊疗,支付完费用后,拿药还需等待较长时间。基于自动化门诊药品调剂等的智能化管理,基本能实现付费后药品立等可取,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药品调剂差错,又一次引领了行业新风向。

  为了切实解决临床医疗中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监管难的问题,自2012年开始,陈万生又带领团队围绕“处方评价与审核技术体系”这一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率先建立了全处方点评技术,实行三级处方点评,使门诊处方合格率逐步提高了5.5%。经过5年600多万份的处方点评的积累,团队成功构建了超过50万条审核规则、可自主精细化维护的知识库,进而整合信息智能技术,2017年2月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处方前置实时审核技术体系,采用系统预审和审方药师复审相结合的“两审两拦截”的审核模式,实现了错误处方完全拦截、不合理处方实时沟通,从源头上杜绝严重用药错误的发生,规范处方用药,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和合理。

  处方前置实时审核模式的成功运行,引起了上海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亲自在长征医院召开全市合理用药调研会,要求在全市推广该模式;2018年该模式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迅速在全国开枝散叶。陈万生清楚地记得,在他们团队正式开展处方前置实时审核工作的第524天,2018年7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文件明确提出“药师是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所有处方均应当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划价收费和调配环节,未经审核通过的处方不得收费和调配”。

  此外,陈万生还指导团队创建了移动药学查房和非住院药学监护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患者院内和院外的药学监护难题,并在新冠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临床科研实践与探索中,长征医院药学部逐渐形成了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3个稳定的学科方向。自2006年以来,陈万生主持国家新药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1项课题研究,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H因子37,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二、五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药学部也先后被总后勤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全军药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万里关山勇突破,海纳百川豪情生”是第四届药师紫晶奖组委会写给陈万生的颁奖词。突破和创新一直是陈万生秉承的理念,并不断在药学工作中实践。

  即便已然硕果累累,陈万生依旧没有满足现状。“我有个梦想,在不远的将来,药学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建好临床药学学科或者医院药学领域的学科技术体系。”陈万生同时希望构建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科学探索、技术革新各有所长,进而在完成药品保障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患者合理用药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激素脸为什么难治,可能是这些方面,你没有做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