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侵袭大学校园 心理专家说:预防需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大学生中流行一种“空心病”,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和日趋严重,引发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于丽萍副主任医师从心理层面来和您聊聊这个话题。
何为“空心病”?这是一种对大学生社会现象的描述,是指价值观缺陷所导致心理障碍,主要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3.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但是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别人而生、为别人而活”,因此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疲惫不堪。
于丽萍副主任医师指出,上述这些表现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影响其学习和就业。但是,空心病的形成也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过程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她强调,预防空心病需要从娃娃抓起。心理专家归纳了以下7点,指导家长可以从这些方面积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从根本上预防空心病。
1.做事情要踏实努力:鼓励孩子有梦想、有信念,但是不要急功近利,教育孩子从小要踏实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接纳自己的情绪,懂得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焦虑紧张,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状态,重新调整自己看问题的态度,有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孩子教育要因人而异,加强仪式感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尽管父母望子成龙,想尽一切办法送孩子进名校,但是要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存在更多的压迫式、茫然式,是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孩子最大的特长。注重仪式感教育,比如可以带孩子参观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纪念场所。
4.鼓励孩子勇敢、独立:不要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勇敢地去面对,遇到事情自己先尝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再寻求帮助。
5.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一个孩子的阅读史也是孩子的成长史。一起陪伴孩子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意义和存在价值。
6.校园外生活中,寻找可以实施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孩子的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和辅导班,而是积极地引导孩子感受生活。年龄大的孩子的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
7.肯定孩子的付出:不要一味的看待分数,不能总是看重最后的结果,孩子的每一份努力都是自我价值实现,命运不会亏待勤劳人。不能在孩子面前宣扬学习是为了金钱、分数,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肯定孩子的每一份付出。
尽管空心病听上去很可怕,但是每位父母从小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孩子的成长尽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空心病的滋生土壤就会被逐渐被消除。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避免空心病发生需从娃娃抓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情做起,给孩子的心灵成长提供一片净化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