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医药 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难在哪儿?医生观念、激励机制成最大制约因素

  搜狐医药 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难在哪儿?医生观念、激励机制成最大制约因素?肿瘤正呈现“慢病化”的趋势,但就诊过程仍然充满艰辛。尤其是复杂肿瘤,其治疗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对于患者来讲,就诊过程中来来回回挂号、奔波于不同科室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比疾病治疗本身更令人疲惫。而且不同的主治医生,可能给出截然不同的治疗意见,令患者难以抉择。

  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被逐步引入国内。2018年,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MDT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在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史安利看来,一些医院的MDT并不是真正的多学科诊疗。“很多时候,他们的MDT只能在自己的科室做起来,跨科室的联动很困难。”

  肿瘤MDT亟待出现“样板”。3月27日,在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MDT会诊中心落地仪式上,搜狐健康专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原麻醉科主任医师徐仲煌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吴涛教授,听他们说说MDT到底难在哪儿?真正的MDT又是什么样的?

  简单来讲,MDT是一种有助于争取最佳疗效医疗决策模式,多学科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不过,在MDT理念向下推动的过程中,很多医院、甚至医生对其理解并不正确。

  “我们曾经做的会诊并不等同于MDT。”吴涛教授强调,从一个精准窄义的概念来讲,MDT应该是针对某一个疾病、当它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时,去讨论最佳的治疗策略,“怎么布局、谁优先”。而人们常说的会诊,更多是一个疾病已经有明确治疗方案,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来评估这个方案能否实行。

  首先是医生观念亟待改变。在多名专家看来,很多医生长期形成的“我都懂”的思想,在MDT开展过程中并不适用。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MDT对于医生的激励机制并未建立。在专家看来,不少医生都是凭情怀在做事情,但这种“义务支持”很难长久。尤其像影像科、病理科的医生,需要面对的是全院的患者。因此,如何调动医生积极性是需要考虑的。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看病就诊的观念同样需要改变。由于MDT的开展时间不长,很多患者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MDT,反而认为这是医生在“骗自己花更多钱”。不仅给医生造成困扰,也失去了可能的机会。

  既然MDT有优势,是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呢?就现实而言,MDT显然是一种“奢侈”的医疗服务。临床实践中,并非每个患者都需要MDT,即使开展MDT也并非一定需要全套专家均参与。

  对于肿瘤患者来讲,MDT的确是一个能够带来生存期获益的诊疗模式,其价值也已经被肿瘤界认识。那么,理想中的MDT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让每一个专科的大夫都只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徐仲煌认为,患者是来看病的,不是来看某个医生的,但目前的医疗体制逼着患者不得不看医生,而且还要找最顶尖的那个医生。这就是他想通过MDT解决的问题,也是MDT最本质的东西。

  此外,真正的MDT应该是非断面化的、实时的。徐仲煌表示,现阶段,无论是会诊,还是门诊就医,大多数都是断面化的,医生很难从整体入手了解一个患者疾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且很多时候,病情变化时,诊疗方案也得不到及时纠正。“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这样的诊疗现状。”

  带着这样的愿望,徐仲煌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来到了此次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MDT会诊中心的实体机构美中爱瑞肿瘤医院。为从源头践行国际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徐仲煌带领下,医院搭建了全新的医疗服务架构,以不同癌种为核心设立专科单元,以癌症中心为基础单元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每个医学中心,都由肿瘤内科和肿瘤外科以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避免专科局限。

  据了解,在新冠疫情期间,该院通过线上MDT已经帮助60余位肿瘤患者找到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团队作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包括给医生的激励。谈到未来目标及诊疗费用时,徐仲煌说:“我希望先把这种模式做好,以此让别人得到更多,这是近期任务。医院的建设本身就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未来五年内我不会考虑盈利问题。”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北大人民医院王传林:春季出游,切忌招猫逗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