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风筝上的人:识别轻微的亚斯伯格综合征,小姑娘上五年级了,长得水灵,学习也不错,但经常打六岁的妹妹,每次在家长看来都比较狠。妹妹告状后,爸妈再打姐姐,导致姐姐更生气,以后打妹妹更狠……
这是我早前听说过的困扰,曾做客亲子类节目《我该怎么办》时,妈妈作为热心听众问过这个问题,姐姐老打二胎妹妹,该咋办?
对姐姐产生共情不是难事:独生女的爱和关注,一下子让二胎妹妹分走了很多,姐姐就慢慢产生失落、愤怒、不公平等感受,一并发泄在那个小人儿身上……
所以,我隔空给出的建议,就是在照顾妹妹的同时也多关心姐姐,减少姐姐抱怨父母的“偏心”,同时,父母也需要做一定的情绪管理……
这个建议本具有普适性:即使家长不能完全改变,也会按常理平静几天。然而这种方式在这个家庭,行不通。
第一次来咨询,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责,孩子说被挑剔,妈妈说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我觉得是父母不接纳孩子的结果——常见的家庭问题。
父亲打孩子比较重,且表示自己从小被打。理智一想,他发誓他绝对不再打自己的孩子了,深爱孩子,要好好对孩子,积极表示要做咨询,缓解愤怒和焦虑情绪。
妈妈也说自己要被姐姐气死了,因为姐姐在家动不动打妹妹,妈妈生气也打这个孩子,打完又心疼孩子,气得活不下去,甚至要和这个孩子同归于尽。
我不理解,一个普通的小学五年级女孩,哪有那么大的神通,把爸爸逼得说话不算话、把妈妈几近逼疯?
“坐在风筝上的人”这一闪念从脑海飘过,我随即问了孩子的一些习惯,这些都不会被家长当成问题在咨询室里主动提出。
甚至,我和孩子接触过两次,依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以为是家长情绪不稳定,打压孩子,孩子更加逆反的家庭套路剧。
后来经过了解,确定孩子属于轻微的亚斯伯格综合征,亚斯伯格症候群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有三大特征:社交困难、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
轻微的亚斯伯格综合征不容易被发现,且很容易被误解,表现得特别难以管教,让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有的孩子还被误解为“品行不端”。
大家在公园里开心地放着风筝,玩累了,把风筝放在长椅上,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时就看见一个人走向长椅,一屁股坐在风筝上……
当父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里轻松许多,对孩子的抱怨和愤怒少了很多,一直庆幸孩子其他方面还好。
近几年,心理学更为普及,越来越多的这种孩子被送到心理医生处,家长希望听听咨询师的意见,以获取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有效方式。
这些症状看起来与调皮的普通孩子没有区别,往往被看成“作”需要好好管教,家长动辄打骂,短期可能有效果,但长远看,这样会伤害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退缩、焦虑、抑郁和攻击等心理问题。
患亚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相比较普通孩子而言,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特殊能力,某一期《最强大脑》冠军就是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这需要家长敏锐发现,更需要内心接纳欣赏孩子,在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