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进口垄断,我国自主研发骨盆肿瘤人工假体实现技术转化?骨肿瘤是整个肿瘤家族里少见的一类。其发病隐匿,病情凶险,不仅会导致剧痛,还常常造成病人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恶性骨肿瘤患者最终几乎都要面临截肢这一惨痛结局。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骨肿瘤治疗有了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也为“保肢”创造了可能性。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郭卫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研发的“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技术成功实现转化,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骨盆肿瘤人工假体的目标,打破了进口产品垄断。
外科手术是解决骨肿瘤的最有效的办法。但骨肿瘤手术难度大,精准度要求高,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或其他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其中,骨盆肿瘤手术是许多外科医生不敢碰触的“禁区”。特别是骶骨肿瘤的切除手术,被国外同行称为“Unresectable operation”(不可切除的手术)。
多年来,郭卫开创了诸多手术术式,将手术时间从48小时下降到了4个小时,使骨盆骶骨肿瘤手术得以规模化开展。不仅如此,其团队还将腹主动脉球囊应用到了骨盆骶骨手术中,低位阻断腹主动脉,使得术中出血从10000毫升大幅降低到2000毫升。
面对骨盆肿瘤患者,在手术术式不断优化实现“保命”的同时,郭卫一直探索如何“保腿”“保功能”。
2003年起,郭卫教授便带领团队开始探索使用组合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此后,他一边做手术、一边摸索改进人工假体的改进设计。
2008年,他们设计研发了经腰骶椎固定半骨盆假体,用于骨盆I+II+IV区的切除后功能重建。该方法被认为是国际上该部位切除最好的功能重建方式,被称为“北京方案”。
2015年开始,一向对新技术相当敏锐的郭卫教授察觉到,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上的潜力。“置入人工假体,需要各种各样形状的‘骨骼’,以前用都是标准化的形状,而3D打印可以打印出任何形状,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假体内部结构,例如为了适合骨长入,我们需要一定孔径的内部结构。”当时,经过深入调研,郭卫相信,他想要的人工假体,3D打印能实现。
于是,郭卫教授团队开始与爱康医疗集团合作研发基于3D打印技术的人工骨盆假体。2015年,“3D打印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Globle Pelvic System,简称GPS)设计完成。迄今为止,这一假体的临床使用300余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大大降低。
“医生提需求、提想法、画草图,工程师想办法实现。”对于此次转化的经验,郭卫教授认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是转化得以成功进行的基础。他期待,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度挖掘3D打印技术,开发出更多医工产品造福更多患者。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医疗水平发展到今天,尤其需要创新,但我们现在讲的创新是要从设计环节就开始,在原理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质上的创新。”郭卫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