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顶部发现的微塑料我们每天都在“吃”,大便里也有,说起珠峰,很多人想到的是那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它洁白、它神圣。然而,8000多米的海拔也没能阻止塑料污染的脚步。
New Scientist网站近日消息显示,继马里亚纳海沟检测到微塑料之后,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也检测到了微塑料。地球海洋最深处和海拔最高处,都没能逃过塑料污染。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Imogen Napper及其同事从珠峰上不同地点收集了8个900毫升的溪流水样本和11300毫升的雪样本。研究小组在所有降雪样本和三个溪流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据研究人员介绍,珠穆朗玛峰上发现的大多数微塑料都来自合成纤维,包括聚酯和丙烯酸,它们通常是制作徒步旅行者衣服和装备的原料。仅仅走动20分钟,洗衣服或打开塑料瓶,都会将微塑料释放到环境中。
今年6月,研究人员在美国西部11个偏远地区的雨水样本中发现了大量色彩鲜艳的塑料微粒,其中大部分微粒直径不到头发宽度的三分之一。
时间再往前,美国内政部和美国地质科学家于2017年在丹佛—博尔德地区的6个测试点、科罗拉多山脉的2个测试点收集了雨水样品,结果发现,90%的雨水样品中均含有塑料微粒,且城市的样品中观测到的塑料微粒比乡村地区更多。
由于微塑料体积很小,它们能够通过净化过滤装置进入江河湖海中,不会降解,永远存留在海洋中。鱼虾蟹和其他水生动物吃入塑料微粒后会生病甚至死亡。
而且微塑料本身所含的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物质还能经由食物链累积,最终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路透社2017年12月报道的一项挪威水研究所(NIVA)研究显示,从北欧到中国地区,海洋生物贻贝已被塑料微粒污染。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份研究更加“扎心”:全世界最大的塑料摄入来源是瓶装水和自来水,光是通过喝水,每个人每周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甲壳类(如虾、蟹、贝类)是塑料摄入的第二大来源。啤酒和盐的塑料微粒含量也很高。
总的来说,平均每个人每周摄入大约2000个微型塑料颗粒,总重约5克——相当于每周吃了一张信用卡。
实验显示,一个塑料包装可在水中释放大约116亿个微塑料颗粒和3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尼龙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比其他食品高好几个数量级。喝茶的同时也在喝“塑料”!
2018年,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8名参与者(来自英国、芬兰、意大利、荷兰、波兰、俄罗斯和奥地利)的粪便样本中就发现了塑料颗粒,平均每3.5盎司粪便中含有约20个微粒,且粪便样品中出现了多达9种不同类型的塑料,最常见的是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身体里、粪便中又会含有多少塑料微粒?这些吃进身体的微塑料又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发现和检测微塑料方面。至于对人体健康和生活到底有哪些影响,研究结果还相当有限。有专家认为,肠道内的塑料会抑制免疫系统,对毒素、有害细菌以及病毒的传播有利,但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阻止塑料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解决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问题。“当浴缸里的水要溢出来时,我们要做的是关掉水龙头,而不是一直擦地板。”Napper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