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医 姜保国:综合医院应建立专业创伤救治团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包括交通伤、高空坠落、重大灾难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院长强调,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高达6200万人次,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80万人,是第5位死亡原因,而在45岁以下人群中,伤害性死亡是第1位。创伤死亡风险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2020年10月16日,北京召开首届“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国际急危重症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宣布成立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器官保护专业委员会”、“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和“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并正式启动了《中国创伤年度报告》编写工作,这是我国首次统计创伤医学领域数据的年度报告。
姜保国分析,我国创伤救治存在诸多缺陷,包括院间院内救治时长时间的转运,院内缺乏针对创伤的专业救治团队,城市缺乏创伤救治体系,等等。因此,我们亟待构建整个创伤的信息链接,组建创伤救治团队,创建中国创伤救治体系。
多年来,姜保国致力于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研究和推广,依托于综合医院的创伤救治中心,其技术探索、成果应用、培训机制等等符合中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中国模式”
姜保国说,首先的工作是建立关键技术,团队研发一套创伤智能预警联动系统,将院前、急诊室和院内的各个学科团队形成有机链接,形成院前救治,伤前快速评估,院前院内信息共享,院内救治提前预警。我们把院前原本是反复多次转诊,到急诊室长时间等待的这样一个救治模式,变成了医院多团队提前了解病情,在院内等待抢救病人的情况。在此影响下,创伤抢救时间缩短到了0—5分钟。
我们认为,综合医院应自主建立创伤中心团队,解决综合医院发展专科过细,没有创伤救治团队的短板。救治团队经过专业培训,随时接到预警呼叫,快速到达急诊室,等待院前转院的病人到达,形成一个跟国外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一个救治模式。我们各地的政府没有多花一分钱,但是在综合医院里实现了创伤救治的多学科团队。
在政府层面,应采用1+X医疗模式,我们在一百万到二百万人口的区县都建立这样闭环性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即一个创伤救治中心加上若干个创伤救治点,保证重症创伤患者不在高速公路上白跑,建立区域性的生命救治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我们在2012年做了多中心研究,共纳入75000个病例。结果发现,整体的创伤救治时间缩短了53%,缩短了一半的院前救治时间,把原本院内的严重创伤死亡率从33.8%降为20%。今年我们最新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这种体系建设,最好的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院内死亡率将低于8%—10%,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通过成立国家卫健委器官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成立将加强国家创伤医疗中心的核心任务和核心使命。我们首先要全力将病人救活,但如果无法救活的情况下,可以评估器官是否可以延续。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加强器官保护工作。一方面提高创伤团队的全面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救治,我们还要为器官的再次存活,再次救治其他生命提供机会。
此外,国家各地创伤救治中心虽在大力发展建设,但公众并不了解医院的救治特色、救治能力等信息,一旦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慌不择路,不知该去哪里就诊。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及中国创伤救治联盟认证的医疗机构与百度地图联手,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方便公众第一时间通过百度地图找到最近的创伤中心,及时获得救治。据悉,首批添加“创伤中心”标签的医院共有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