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医 李进:把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在中国的土地上

  搜狐名医 李进:把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不能等待跨国药企解决我们的高发肿瘤问题,而要更多的依靠国内的药物创新。在10月18日,中国药促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上,新当选的首届呼吁,中国政府推动新药研发已进入快车道,希望更多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把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惠及国家和人民。

  李进教授从研究者角度阐述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创新之路。他谈到,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走向创新的过程,举步维艰。而当前推进新药研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医改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符合国家战略,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中国新药研发存在问题。比如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西方自己国家高发瘤种药物研发,中国高发瘤种受关注度较低;在中国新药申报临床的数据来看,90%属于仿制或者改良药物,基本没有创新,例如多家企业共同围绕同一靶点,重蹈PD-1单抗覆辙;此外,不应主要关注新药的经济效益,而应真正为我国新药研发做出贡献。

  为此,要从政策指导、临床研发整体规划、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临床试验质量把控、药企研发水平和主要研究者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下手,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推动中国药物临床研究不断发展。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相适宜的环境,推动发展?李进教授认为,当前中国药促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成立,该平台在两年内,可以做三件事。

  中国的抗肿瘤新药研究起步较晚,但扩张速度快。目前新药研究市场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匀,尤其是创新水平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药研发资源的拥挤和浪费。专委会的成立,计划对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市场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每半年发布一次“肿瘤药物研发市场分析和预警报告”,尽量减少、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化新药研发资源,加快我国不同靶点、不同机制的新药研发进程和上市。

  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模式目前拷贝国外模式居多,包括开发新药的靶点、治疗策略等,而根据我国实际临床需求、病人实际情况开展的临床研究为数较少。因此,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加强制药企业与临床的密切合作,从临床实际客观需求、我国肿瘤患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与药物研发企业沟通,制定适合中国本土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策略和方向,以更好的惠及中国的肿瘤患者。

  如上所述,我国新药研发仍面临着新药临床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而且,诸多在研的药物,仿制药物、跟风研究居多,源头创新药物仍较少。为此,专委会将特别加强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等临床前研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快源头创新。同时加强新药临床研究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我国新药临床研究质量。最终,能够提升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的整体实力,加快新药研究和上市。

  作为药监部门负责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杨志敏部长,也就“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挑战和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当前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活跃,我国IND申报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其中抗肿瘤药占比达45.3%。但不可避免,抗肿瘤药物研发当中也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包括创新力不足,基础研究有待加强;转化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新药研发的整体思考能力;缺乏创新性临床研发思维。

  在审评考量方面,会思考新药研发解决什么问题?答案其实就是以患者为核心,需求从患者中来,服务到患者中去。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加强基础研究,科学是创新研发的基石;切实加强多学科合作,提升机制保障能力;提升新药研发的系统思维能力;以药物为核心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思维;加强学术界、企业界与监管机构的良好沟通交流。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宋瑞霖会长非常赞同李进教授和杨志敏部长的看法,他希望中国药促会可以发掘更多当前企业科技转化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动力;更好地联系创新药物企业与临床专家学者,共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发挥平台与桥梁作用。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百年协和讲堂 湿疹是因为“湿”吗?奇痒无比的湿疹为啥“黏”上你的宝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