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知名中医施小墨谈养生:抗病12字决,请收好!,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在大众保健、治病救人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中医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到中医养生的理念,我想先从这次疫情说起。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医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效果不确切);另外,西医把研究重点放在疫苗的研发上,如果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就能控制住疫情。
中医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病毒通过感染人体导致疾病,如果人的身体好,对病毒感染就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未来与病毒长期共存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正印证了著名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可以说这就是中医养生理念的核心内容。
比如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时,中医并不纠缠于病毒到底是什么型的,如何变异,而是着力于培养人体的正气,也就是说,让人们用自身的抵抗力来与病毒斗争,最后将其消灭,或是达到长期共存的状态。
再比如有位癌症患者来找我治疗,他问我开的药方里哪味药是抗癌的。我告诉他,中医的治疗与西医的放化疗不一样,并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如果患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疼痛不适,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减轻这些症状,那么身体的抗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才能将癌细胞控制住。
《黄帝内经》开篇即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养生之道。我们的老祖宗已总结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00岁。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学习和工作是否都超负荷了?如果说工作劳累,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钟,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我总结,要想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就要做到十二个字:吃得好,睡得香,排得畅,玩得爽。前面两条自然指的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后面两条则是说排便要通畅,心情要愉快。
其实这样违背了“顺其自然”的规律。如果天气不好,比如下雪了,您还非得带上个计步器去外面走1万步,万一摔伤了,那可得不偿失。
拿运动锻炼来说,不论您采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跳舞也好,瑜伽也好,跑步也好,只要一天下来,自己觉得很舒服,那就说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都是合适的。如果非要给自己规定运动量,锻炼完了觉得非常劳累,人也消瘦了,就说明您的锻炼方式肯定是不对的。
中医历来讲未病先防,讲究治未病,并且认为药食同源。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利用的是其药食同源的特性。比如茯苓饼就是慈禧太后的养生之物,有健脾利湿之功效,放在现在说不就相当于保健品嘛。
如果是有利于睡眠的,那就看吃了以后睡眠是否有改善;如果是缓解便秘的,那就看吃了以后排便是否顺畅了。总之,最好先少量购买服用,试一试效果如何,如果吃了一个月没有任何效果,恐怕您的症状就不是靠保健品可以改善的,需要看医生了。
用咱们常用的保健茶来举例,菊花、桑叶和决明子泡水代茶饮,有降血压和明目的功效,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给患者用这个保健茶的方子,让他们日常服用,也是保健品的一种类型。如果是血压高、肝火旺、眼睛也不太好的人,长期服用这个保健茶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患者平素易腹泻、畏寒、脾胃不好,再喝这样清热的茶,那就可能适得其反。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之子,施今墨学术传承人,国家级知名中医,北京市中医药研究会理事,同仁堂健康药业专家,现任《施小墨诊所》所长,是一位临床大家。
施小墨教授子弘父业,秉承父亲的遗志、遗风,在临床中西医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运用中医理论方法,总结西医各类疾病规律,独具特色。临床辨证细腻,组方灵活,用药广博,疗效显著。施教授博采众家,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杂症。尤对抗老养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脾胃病、气管炎等专科,有深入研究。治疗癌症,分为六个证型:寒、热、虚、湿、毒、瘀。以证统病,病证结合,整体调节,突出特色,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