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孩子总是“玻璃心”怎么办?两个方法增强心理复原力

  狐大医 孩子总是“玻璃心”怎么办?两个方法增强心理复原力!在新闻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小学生因为作业写不完,怕被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留下遗书自杀,青春期孩子被老师批评后拒绝上学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遇到困难。在面对逆境时,孩子会表现得如此敏感,出现心理问题,特别容易“玻璃心”,甚至过激行为举止。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王芳表示,这都源于孩子的心理弹性不够好。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有人称为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或者心理钝感力,指的是一种面对负性事件、压力和挫折,个体能够经受并应变,用较强的韧性去适应环境和变化的心理能力。这一概念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个体发展埃米·沃纳(Emmy E. Werner)教授根据其在夏威夷考艾岛上进行的一项长达3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提出的。

  通俗来讲,心理弹性就是人们面对心理的压力“缓冲机制”,帮助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能够不被困难压倒或自我崩溃,可以像“弹簧”一样,承受压力,并从压力中恢复。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在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时,需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言传身教。父母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应对方式,会对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面对挫折时积极应对,不断地尝试努力的行为会给孩子很大的鼓励,这种言传身教带来的影响会帮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不会因高压崩溃,而是会去不断的尝试挑战,努力克服困难。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很好地展示了父母应该如何起到榜样的作用。在电影最开头,主角拉加夫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进入自己期待的大学,选择了跳楼自杀。面对挫折,拉加夫崩溃了,完全丧失了生活希望。

  这时,拉加夫的父亲通过自己大学时参加比赛的经历去鼓励教导他,向他传递了一种信念:“比起那些太怕困难而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的人,他们已经做到了迎难而上。勇敢出战,决不后退就是胜利”。

  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面对困难压力时的经历,教导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多去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惧困难、敢于尝试的能力就是一种心理弹性,将帮助孩子在未来出现压力时,有更好的心理准备。

  第二,利用每次挫折学习,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就像肌肉一样,能够通过不断地训练增强。每次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是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孩子会遇到挫折,把自己变成“清障机”父母,去预测孩子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提前解决孩子的困难,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锻炼提升自己心理弹性的机会。

  孩子面临挫折时会感到沮丧、想要逃避,这些想法和情绪很正常。父母要做的,就是认同孩子的这些想法和感受,给孩子安慰。但是也要在安慰、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孩子一起谈论各种解决困难的方法,并陪着孩子一起尝试。

  如果遇到的困难超出了当前孩子的能力范围,可以帮助孩子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不断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会越来越自信。通过让孩子经历成功应对挫折的整个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心理科普】你了解心理健康吗?(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