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解答新冠疑惑:新冠后遗症严重吗?抗体可以保护我们吗?

  张文宏解答新冠疑惑:新冠后遗症严重吗?抗体可以保护我们吗?,当下,虽然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缓解,但是纵观整个世界,确诊和死亡人数仍然在节节攀升,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问题。

  7月3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主持,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祁海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牛俊奇教授等专家大咖开展直播节目,线上共同讨论国内外新冠疫情的形势,分析国际疫情的走向与未来。

  新冠的后遗症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针对新冠肺炎轻中症和重症患者的后遗症报道并不多。直播中,张文宏表示新冠后遗症是话题,而不是问题,目前判断新冠后遗症还为时尚早。

  张文宏表示,全国疫情真正结束是在今年3月份,湖北省外大体结束;4月份全国基本结束。第二轮都是输入性的,我们第一波350个病人,3月份就结束了,第二波现在没有结束。这么短的时间内还很难评估它的后遗症。

  什么叫明显的后遗症?有些功能突然没有了,比如呼吸功能大幅度降低,或者出现心率失常、明显的蛋白尿、明显的肾功能不行了,等等。前一段时间还流传性功能会受影响,你说生重病的人谁会觉得自己各方面功能都很好呢?还有问会不会影响生育的,我说10个月都没到,怎么判断生育情况?至少出院以后一年多才能判断吧。

  我自己比较了一下,新冠的后遗症和SARS比起来非常轻。我有个病人重症插管ECMO的,出去两三个礼拜居然就送个锦旗到我的病房里来了。从这一点来看,它跟当时的SARS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远期怎么样还不好讲。也有很多人说,出院后跑步跑不动了,才两三个月,怎么算它的后遗症?说句实话,一个健康人在床上躺两个月什么也不做,体能也会下降,更何况生了一场重病。现在讨论后遗症我认为为时过早。

  6月22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而国内的专家也表明,疫苗或许无法提供终身免疫,需要定时进行疫苗注射。

  张文宏表示,抗体水平下降在临床上并不代表免疫力下降。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有半衰期,如果我们长期不和病原体接触,势必会观察到抗体水平下降,这是免疫的自然现象。

  现在媒体解读成“抗体水平下降就不能提供保护了”,引起大家的担心,导致大家以为打疫苗以后免疫力不能保护,其实这是两码事。将来疫苗在什么时间要打,打了是不是提供永久性的保护,这些需要再进一步的观察。

  出现重复性感染的病例才有意义。所以我现在寄希望于美国医生能够持续观察,因为美国还是高发地区,有机会观察,中国没有条件观察重复感染的现象。

  针对美媒6月16日报道的新闻,德州一女子在4个月时间被两次确诊为新冠肺炎,张文宏认为个例完全无法确认重复感染,并且该报道并未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容易出现误导。

  张文宏认为,我们仅仅通过大众媒体来认识科学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现在的报道都不足以证明“现在的抗体不具有保护性”。

  目前中美都在加速研究疫苗,但疫苗似乎还是遥遥无期。从研发到制药,疫苗卡在哪一关了?病毒毒株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开发?对此,张文宏认为开发疫苗只是时间问题,仍需保持希望。

  张文宏认为,国内研发的灭活疫苗成功希望更大。目前国内疫苗产能充足,这也是中国本次突出研发灭活疫苗的主要原因,灭活疫苗里最大的是ADE(抗体依赖性增强)的问题,所以具体还要等三期临床研究出来。

  美国进入三期临床研究的是mRNA疫苗。所有的分子疫苗、核酸疫苗到现在为止确实没有成功过,但是核酸疫苗的产能可以扩得特别大。现在疫苗基本上是进入三期临床,从这个结果来看,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意外,相信今年年底初步会有结果出来的。

  如果结果不好,才轮到亚单位疫苗。而亚单位疫苗如果要做,就会碰到毒株突变造成疫苗失效的问题。即便如此,亚单位疫苗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副作用也非常小。流感病毒的变异度很大,但是新冠病毒是正链的RNA,病毒变异的影响可能要小一些。

  张文宏表示,现在世界上甲肝已经控制得很好了,公共卫生和疫苗接种都做得很好。所以针对疫苗的变异问题,哪怕今年年底不成功,明年亚单位疫苗也可以再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疫苗的开发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现在大家日子还是比较难过的,事实上整个世界如果保持现在这个状态是非常危险的。现在才几个月,全球经济受到的打击如此之大。如果乐观一点,疫苗研制非常成功,今年年底出来,再扩大产能,全世界也得明年年中才能用上,那么就还有9个月到1年的时间,如果经济不能有效地启动,风险是极高的。

  北京6月初暴发的小规模疫情让所有人为首都捏了一把汗。目前北京疫情态势已经完全可控。而北京真正面临的挑战,不是能不能控制住,而是用多少代价控制住。对此,张文宏在直播中谈了谈未来的抗疫趋势。

  张文宏表示,目前,现在很多国家都是把自己国家的门锁了,别人进不来。但西欧控制的比较好,它第一个先打开,对美国打开,对其他国家也打开,开放得越来越充分。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来会面临不断的、动态的少量输入,这对于整个东亚都是极大的挑战。

  而如果追求零病例,我们的压力会非常大。除非我们再也不打开国门。国门一打开,零病例就不可能。避免人群聚集、加强食物的交流防范、保持社区隔离、戴好口罩,这些点如果都做到的话,我个人觉得将来国内要逐步进入到动态防疫中,而不是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

  北京这次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典范。农贸市场暴发,首先我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暴发,这是第一点需要学习的。第二,我们如何进行精准防控?采取精准防控以后,我们检测要做到什么程度?是只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全面检测,还是扩大检测量?

  将来各个城市一旦出现散发病例,我们的精准防控是放在一个街区的还是放到更大的区域?这次北京精准防控的模式将来全国可以学习,但不见得全国都采取一模一样的防控方式。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它整体采取偏严的防控态势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全国都偏严,下一阶段经济重启和国家边境的重启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秋冬季来临以后,我们国家怎么走,政策制定者还面临挑战。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临床医学成十大热搜专业,张伯礼院士:新冠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了医学重要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