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恐惧、逃避”让诸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不敢正视手术疗效

  “无知、恐惧、逃避”让诸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不敢正视手术疗效,提及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相信诸多家属会较为陌生。在门诊咨询中发现绝大部分家属会担心手术安全性,更会质疑手术疗效。在他们的观念里,精神疾病属于心理病,是无形的,没有病灶,不像“息肉”手术,切除后皆康复。此外,一部分人对现代医学技术和理念的极度不自信,害怕手术致残、致伤,甚至致死,从而出现逃避手术治疗的心态。这些“无知、恐惧”的心态掩埋了“精神外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让“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家属为此也度日如年。

  对于手术治疗精神疾病,我们必须看透手术本质,或许才能接受“它”。例如:精神疾病到底是不是心理病,为什么手术可以治疗,原理是什么;其次,术后会不会出现致残、致伤,甚至致死,如何确保术中安全;第三,和药物对比手术治疗精神病有哪些优势;第四,精神专科医院为什么没有开展手术治疗,下文我们慢慢道来。

  首先明确一点,精神病不是心理疾病,它是一组脑功能性疾病。精神病是统称,常见的病种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等,虽然发病原因不明,但我们通过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具有不同的神经功能,这是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解剖和电生理基础。神经核团分泌的神经递质出现代谢异常,就会导致病人出现相应精神症状。例如:杏仁核—调控情绪、冲动;扣带回—调控主管感觉与各种幻觉;内囊前肢—调控思维;中央隔区—调控冲动、攻击行为;伏隔核—调控各种妄想、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尾核下束—调控抑郁、自伤、自残、自杀;眶束、额束—调控焦虑、恐惧等。我们可以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射频调控或者DBS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关的神经核团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间的联系,可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

  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轻、中型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效果尚好,经过系统治疗有望临床治愈;对于重型疾病,则需要长期服药,但治疗效果仍然很差。特别是,患者长期用药,会存在显著毒副作用;患者时断时续间断用药,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差。

  对于患病5年以上,口服3种以上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正规、系统治疗,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40毫克,住院总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仍然难以有效控制顽固性临床症状,无明显器质性脑损害;或者患者本人拒绝服药;或者患者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不能继续服药。这些情况下,在家属知情同意情况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技术已经进入了精准导航、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时代,借助头部MRI、DTI、CT等,上海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手术专家可以在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即确定微创手术治疗的神经核团-手术靶点,例如:脑内杏仁核、中央隔区对应冲动、暴力;扣带回对应幻觉;内囊前肢对应异常思维等。现今的手术就如“开车”到达某地一样,可以提前规划手术路径,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一旦实施手术,就可以快速地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让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很多家属担忧或疑虑手术后会出现并发症,例如,担心术后患者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其实,这类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切口微小,进入脑内的治疗电极仅仅2~3毫米粗细,并且也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手术,因此,上述并发症理论上完全不可能发生。

  手术的成功分为2个部分,手术治疗后没有并发症和后遗症,这算取得了初步成功,一般这种成功占到98~100%。手术后,精神疾病的患者恢复良好,我们认为取得了最终成功。根据我们对1500例精神病人术后10年的调查,手术后近期有效率占95%,10年有效率占85%。多数人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少部分人参加了工作和结婚生子。其疗效体现在以下几点:

  4、自愿接受术后康复和心理辅导,逐渐恢复学习、生活,部分恢复工作和社交等功能,逐渐回归社会。

  至此,相信诸多家属还会疑问,精神专科医院为什么没有开展相关手术?其原因是精神外科手术需要多学科协作。精神专科医院一般以内科专业为主,要开展外科临床治疗工作需要引进神经外科医师和手术室人员、麻醉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有手术室、ICU等;同时,需要有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资质。由于精神专科医院不具备上述条件,故未开展相关治疗。此外之公众对精神外科缺乏了解;甚至多数精神科医师也对手术缺乏认同,再加上国家政策的部分限定,这些都是限制精神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论怎样,任何一门临床科学都是在不断争议中发展起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外科手术对治疗精神疾病安全、有效,这是大势所趋,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手术科技的不断进步,精神外科会逐渐发展起来。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推进创伤救治工作,大理州全面启动创伤中心建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