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硒的重要性,197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硒是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15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994年卫生部将硒列为食品营养强化剂,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硒营养品标硒抑癌性质。目前硒已成为全世界抗癌保肝、解毒、抗衰老的营养元素。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对全国24个城市抽取了1458年血样,其硒分析发现血硒水平与癌症死亡率呈明显负相关性。低硒地区的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死亡明显高于高、中富硒地区。
2005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防治疾病,定量补硒”工作会议。对我国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肝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专家们认为其原因与体内硒含量水平不高有关。我国是一个缺硒国家,有72%以上国土缺硒,近十亿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硒,为尽快改善人们的将抗状况,专家大声疾呼:“全民补硒,刻不容缓”。
硒作为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可以与带正电荷的有害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质复合物,把能诱发癌变的金属离子排出体外,缓解金属离子的毒性,起到解毒排毒的作用。成为“天然解毒剂”或“抗诱变剂”,其作用是拮抗有毒物质的保护剂。华中科技大学徐辉碧教授等人研究发现,硒对铅、镉、汞、砷等有害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有很强的清除功能。
硒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谈到补硒,当然不是指单质硒,而是指硒的某些化合物。在生命过程中,有些硒的化合物是重要的,有些则是不大有用的;少数硒的化合物是无毒的,多数在不同程度上是有毒的。硒的每种化合物都有可消化性、不同的吸收程度及毒性。从营养角度考虑,硒补充时,必须研究硒存在的具体形式,必须区别对待各种硒的化合物。在生物微量元素研究中,人们通常把硒的化合物分成有机硒和无机硒两类。无机硒即硒的无机化合物,如稀酸盐(硒酸钠、亚硒酸钠)。有机硒即硒的有机化合物,常存在于动、植物中的硒蛋白和硒氨基酸,如富硒农产品中的硒、富硒弄畜产品中的硒主要以硒代氨基酸和硒代蛋氨酸有机硒形式存在。目前国内外的有机硒增补剂多用硒酵母(主要含硒代蛋氨酸),比无机硒安全有效。
婴儿出生时的硒是很低的,出生后假如能得到硒充足的母乳,硒水平可以保持正常,用牛奶或胃肠外营养,情况就是不同了。用牛奶喂养的婴儿摄入的硒和维生素E,分别是只相当地于母乳喂养的1/2和1/10,这种既缺硒又缺维生素E的牛奶能导致婴儿突发死亡综合征。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血清硒线束高于膳食喂养的婴儿血清硒。
人体是依靠胰岛素来调节血糖的,硒具有和胰岛素同样的功能,补硒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硒可以不以胰岛素来降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它能增强组织细胞吸收血糖的能力,能促进血糖在细胞中转化为糖原,这样既达到了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保证了细胞的能量代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胰岛素的作用。
硒是科学家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强的抗自由基元素,抗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E、维生素C的500倍。由于硒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因此,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在人体内对人体长生最大损害的自由基就是氧自由基。体内氧自由基的过量存在,将对人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过氧化,从而对人体组织和细胞造成严重损害,但是,人体内同事也存在大量能够看机氧自由基(抗氧化)的物质,这就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它与硒有什么关系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只能够在有硒参与的情况下才具有活性。因为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结构中,启动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的部位是硒原子,缺少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就没有活性。所以硒的抗自由基(即抗氧化)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自湖南2006年12月23日率先启动湖南省全民补硒工程以来,全国各地的补硒工作发展很快,目前全国有上千万民众实现了生活化补硒。湖南300万人、河南省118万人、山东70万人、北京120万人补硒。希望今后能想补碘一样重视补硒。
美国著名科学家、康乃尔大学科姆斯博士通过对3000美国任历时13年的补硒临床实验得出结论,补硒能降低肝癌发病率50%以上,同时美国达托马斯医科大学的研究员发现,硒又延长人类寿命的作用。用老鼠实验表明,补硒老鼠的寿命超过了鼠类的最高寿命。由此推算人类寿命有望活到170岁左右。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已经发现了“20种氨基酸”,科学家在新发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含硒氨基酸——硒半胱氨酸后将它称作“第21种基本氨基酸”。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装修材料中会不断放出大量苯环类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甲醛等。而硒能减轻这些有害物质的毒性,增进免疫力,减少发生血液病的危险。
由于体内铅超标,能拮抗钙的吸收,而硒与铅拮抗,补硒能促进排铅,因此有利于钙吸收,俗话说“不该不排铅,等于白花钱”。
只要你不是长期生活在富硒地区,无论你身体健康与否都应当补硒,尤其是一下人群,更应科学补硒: 1.心血管病患者;2.肿瘤患者;3.糖尿病患者;4.慢性肝病患者;5.风湿骨痛患者;6.胃肠道疾病患者;7.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8.视力减退、青光眼、白内障等患者;9.生殖系统患者及不孕不育这;10.从事有毒有害工作者;11.易疲劳及长期嗜烟酒者;12.长期接触电脑、手机、免疫力低下、易感冒者;13.一切疑难病症或亚健康人群;14.渴望长寿的中老年人等。
目前对硒的重要生理、生化作用远没有普及。一般居民硒盲在90%以上,即使是某些专业人员对硒的认识仍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前几年在上层卫生系统专家内都有认识误区。临床医生更不必说,多数门户之见,固守陈规,谈硒色变。直到2003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可在硒保健食品标注抑制癌性质,这一重要的风向标使国内外科技界对硒的认识快进了一大步。接着,2011年2月21日卫生部宣布取消视频中硒污染限量指标,又给“硒”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但迄今为止,还不能像碘一样受到重视。国外已提出硒能改变世界的口号,我们不少人还停留在怀疑观望中,岂不坐失良机,因此加快打破对硒认识的误区至关重要。因硒的中毒和安全剂量非常接近,健康人补硒剂量要在专家指导和体硒检测基础上确定。
有关运动员营养状态的研究很少。Bley、吴铃等研究正常人血清硒为124.7ng/ml,而47名体操、乒乓球运动员为83.8ng/ml,显示运动员血硒明显偏低。原因是运动训练过程中,自由基生成加剧,势必要动员部分硒酶和硒蛋白对抗过氧化反应,在恢复过程种还要参与增强体免疫功能,若不能及时补充硒随着训练年限的延长会形成硒的缺失影响健康和成绩。
缺硒的原因主要有5种:第一是环境缺乏。我国有72%的国土硒含量低于平均水平,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长期生活在严重缺硒地区的人群易患克山病和癌症。第二是环境污染。农药、话费、冶炼、印染有害残留物会拮抗硒的吸收,造成缺硒。第三是主食过于精细粗粮太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硒摄入不足导致营养性缺硒。第四是烟、酒不节制。吸烟吸入有害重金属镉及致癌有机化合物均能拮抗硒的吸收;酗酒伤肝脏。促进肝脏中有益微量元素过多代谢而缺硒、第五是中老年人吸收机能下降,硒书摄入不足而缺硒。
一、200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项重大决议,即认为硒为抑癌剂,并允许硒营养品的销售商为硒效果作为标志。当今美国可以做出以下合法声明: 1.硒能降低患癌风险。 2.硒可以再人体内产生抗癌变的作用。 二、2011年2月21日中国卫生部发布公告:决定取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的硒指标。这是给硒正名、解禁的积极信号。这两大重要决议大大推动了下产业的发展。
人体含硒总量14~21mg,在肝、胰、肾种含量较多。硒主要聚集在肝和胰脏组织内,皮肤和肌肉含硒量低于血液,发硒含量变化的测定有特殊实用价值,它能大致副反应人们机体内硒的含量,可推测所吃食物硒的水平,因此可作为检测机体硒营养状态的有用指标。血清和血浆硒的含量解禁,是人体硒状态最常用的指标,当血浆硒水平低于50~60μg/L,成为低硒,高于100~200μg/L。称为高硒,60~100μg/L为正常值。
硒化合物是通过活性氧(ROS)介导细胞凋亡的。细胞间的信号转导主要靠信号分子来实现,化学信号分子为第一信使。亚硒酸钠可以使70%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研究证明活性氧在细胞凋亡中起着第二信使的作用。硒能降低细胞的增殖速度,增加细胞凋亡速度,这就再次论证了硒在防治癌症方面的重要作用。
硒是稀散元素,自然界的硒往往以极少的量存在于某几种硫化矿内,很难找到单独存在的硒矿。分布在土壤和水中的硒各地是不均匀的,低硒地区食物中相对缺硒,有的达不到每日最低需要量,就可能产生与硒有关的地方病。海水中含硒4~6μg/L,河水含硒0.5~10μg/L,城市饮用水含硒0.5~2μg/L,地壳含硒60μg/kg,土壤硒量0.085~0.5μg/g,砖红壤硒量0.51μg/g,灰钙土、褐土、黄褐土含硒0.1~0.2μg/g克,高硒地区北恩施土壤中硒最高达45.5μg/g,平均达9.7μg/g。
中国农科院自1980年组织全国25个省区的28个单位,对中国的主要作物含硒进行了调查测定,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把平均硒值划分为四个等级:
(A)含硒量≤0.02ppm(20μg/kg)的地区为严重缺硒区,这些地区生活的人群极易缺硒疾病。
(B)含硒范围在0.02~0.05ppm的地区为缺硒地区,一般不能满足人的正常硒需要,必须加以补硒。
(C)含硒量在0.06~0.09ppm的地区为变动区,在这样的地区,若膳食条件配合不当,往往达不到需要量的正常值,需添加一定的硒制剂。
硒能与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加强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维生素E能保护前列腺环素样物质不受脂质过氧气化物作用影响,硒在这里起着积极的协同作用。硒过多则又干扰机体甲基反应,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絮乱、铁代谢失常、贫血,也可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发生心、肝、肾的病变。
土壤中的硒可来自风化得岩石或水层,也可来自大气(如降雨),工业废渣、火山作用等,它是植物和动物生物体内硒的主要来源;同时,生物体中的硒经代谢或死亡分解,又可回到土壤中。土壤中硒含量一般为0.1~2mg/kg,典型含量为0.2mg/kg。湖北恩施地区最高硒含量可达45.5mg/kg,均值9.7mg/kg,范围为0.08~45.5mg/kg,而在克山病地区为毛0.06~0.18mg/kg。恩施地区硒中毒来自含硒极高的石煤,平均为329mg/kg;经过风化作用,硒可转化为可溶态硒进入土壤。我国黄壤硒含量为0.359mg/kg,黄褐土含量为0.2mg/kg,黑土硒含量为0.329mg/kg。缺硒土壤主要是由花岗岩、古老的沉积物形成的变质岩、多种火山岩和砂岩发育苗而成。
硒在地壳中相当稀少和分散,其丰度按重量为地壳的7X10-5%,占化学元素的第70位。在地壳上,油页岩、煤、石油中常含有硒,在海水、土壤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天然硒很少。且常与天然硫在一起。硒主要以含金属的硒化物存在。除少数国家和地区以硒化矿为硒资源外,多数硒化矿因矿石产量稀少而没有工业价值,因此硒的来源主要是从重金属硫化矿冶炼铜、锌、镍、银等金属是作为副产品而得到。我国鄂西是世界高硒地区(恩施),硒的储量大、分布广,硒广泛分布于植物、土壤、岩石及石煤中。有独立的硒矿床,矿层区硒含量为世界罕见。
硒在地壳种分布广泛,地壳上几乎所有物质都含有微量硒。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包括硒与硫)从母浆中分类里出来,常常形成硫化矿床。犹豫硒的化学性质与硫类似,所以地壳里大多数硒出现在硫化物岩浆中。工业上硒的生产主要是从冶炼硫化物种回收。
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皮下、肌肉和静脉都可以吸收硒,吸收的硒可以是无机硒(主要是亚硒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硒(主要是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有机硒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高于无机硒,硒通过血浆运载。输送到呼吸组织器官,首先分布到血液供给量丰富的地方,随后按器官对硒的亲和力有选择地再分布。硒的生物学半衰期是11天,这说明硒的代谢是比较快的,能够不断吸收,不断排出,同时也说明人体要不断地补充硒。
人从食物和水中摄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硒。人体每天摄入硒40~240μg,不超过500μg是有益无害的。长期低于50μg/d容易患癌、肝、心脑血管或胃病等。
据了解,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量为26至32微克,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低限度50微克相距甚远。在追求健康消费的当代消费品市场,食用富硒食品已经势在必行。
肌肉中的硒生物半衰期为100天,肿瘤为70天,肝脏为50天,血清为28天。研究证明体内的硒平衡是由尿排泄来维持的,尿中的硒代谢产物排泄与饮食硒水平成正比。当摄入过量硒时,还可以通过肺呼出大蒜味的二甲基硒化物。体内不易溶解的硒化合物以及难于消化吸收的含硒蛋白都由粪便排出。
硒作为有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会造成机体生物学功能障碍,生理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引起动物白肌病,人类患克山病、肿瘤等;当摄入超出最佳剂量是会出现中毒反应。人体血浆硒值50~60μg/L时为低硒,高于100~120μg/L为高硒,二者之间为正常值。因此在研究硒的生物效应时应综合考虑生物学效应的双重性。长期服硒保健的人群应重视血硒的检测,可采用原子荧光法或量子共振检测法检测。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重要的必需成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能催化还原谷甘肽变成氧化性谷胱甘肽,同时防止大分子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使对机体有害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害的羟基化合物,并使过氧化物分解,因而可以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功能,使之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和干扰。缺硒会造成细胞及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损伤,进而干扰核酸、蛋白质、粘多糖及酶的合成及代谢,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繁殖、遗传及生长。
硒有保护胸腺、维持淋巴细胞活性和促进抗体形成的作用。研究表明,硒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产生,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硒和维生素E协同作用能促进抗体形成。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人也有“前癌细胞”,但它们发展成癌细胞之前,就被免疫细胞消灭了,而免疫能力较弱的人,缺乏这种能力,以致使“前癌细胞”恶性繁殖,最后导致癌症。硒对癌细胞繁殖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硒能使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来抵抗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体内的硒主要是以硒代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构成含硒蛋白质和硒蛋白,植物种硒的存在形式比较复杂,除了上述常见含硒氨基酸外,还有其他形式,如硒与RNA,多糖果胶,多酚等结合。大蒜中硒多糖有机硒2.7%,Se-RNA占0.1%。人体中硒的可能代谢途径有多种,其中一种主要途径是进入硒蛋白,十二指肠是吸收硒的主要部位,硒经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结合于血浆蛋白,由血浆运载进入组织,进入人体的亚硒酸盐首先形成硒代过硫化物衍生物,在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H2Se,与氨基酸结合成硒代氨基酸再参与生物体代谢,主要生成硒蛋白和含硒酶类,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主要职能是催化谷胱甘肽(一种简单的蛋白质)与氧自由基(过氧化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剩余的氧自由基(过氧化物)被清理出去。它可以氧化体内多种氧化物。目前统计至少有40多种疾病的治愈过程都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参加。可见硒调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防病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长期大量饮酒是影响硒生物利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饮酒的人体内硒水平明显下降,饮酒组的血浆硒<0.065μg/ml>、红细胞硒<0.092μg/ml>,全血硒<0.076μg/m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饮酒后组织硒水平降低,这也可能是嗜酒者常出现肝组织损伤的正要原因。
人体的肝脏是微量元素仓库,最重要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硒和锌在肝脏中很丰富,酗酒能促进人体硒、锌大量排泄,引起酒精肝、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酒精对肝 损害最大,长期饮酒的人血和头发中硒、锌都显著低于不饮酒人。重视合理补硒和锌能增加人体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有利于解酒保护肝脏少受酒精的毒害。
适量饮酒无碍健康,而酗酒百害而无一利,酗酒对肝脏危害最大。饮酒前服用硒制品可减少乙醇对机体的损伤,保护肝脏;如果饮酒过量,可适当加服硒量,能减轻乙醇对肝细胞的损害,有助于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人体血清中硒每毫升只有0.1μg左右,头发中硒每克也不到1μg。定量分析大都采用原子荧光法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前处理过程中易挥发的硒化物极易损失,用混酸消化剂样手续繁杂,费用高,重现性差,测一个元素至少要4个小时,费用在100~300元。因为硒的安全和中毒量范围很靠近。对人体毛发、血液和食品中硒的测定就非常重要,但恰恰是硒准确定量在全国都是难题,同一份样本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偏离很大,即使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测通一样本也不能重复,这就加重了测评硒营养水平的困难。今年来的量子共振法进行硒的半定量检测在安徽深圳用的很成功。样品无需钱处理,在仪器上直接测定特定波长的电磁波的磁场强度与仪器内置的1000余种指标量子谱磁场强度比较,经计算机运算得出结果,可作为某元素非缺的相对比较指标,测一个元素只需5分钟,10元左右,重现性较好。适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亚健康营养检查。目前已有近200台仪器在国内数十家医院、疗养院临床使用。因QRS法目前尚不能作定量诊断,只有一种辅助筛查手段,有一定参考价值。
啤酒酵母、小麦胚芽、大蒜、芦笋、蘑菇、芝麻等含硒较高;金针菇、洋葱、番茄、莴笋等含硒也很高。海产品、鱼虾类含硒高于肉、禽、蛋、奶;动物的肝、肾含硒也很高。人体对食物中硒的吸收率也是不同的,菌类食品吸收率最高,含维生素A、C、E高的食品也有助于硒的吸收。严重缺硒人群单靠食品补硒是不够的,应在体检和专家指导下合理服用各种质量可靠的含有机硒的药品、保健食品,每天不超过200μg是安全的。
没有严格规定,但空腹服用为佳,对于糖尿病患者饭后2小时后,化疗病人,提前一周服用可减少毒副作用。
硒可以保护心脏、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肝病及癌症。1973年美国队34个城市进行调查,膳食硒较高地区的17个城市,癌症死亡率在127/10万人,而含硒较低的地区死亡率高达175/10万人,进一步测定了水、土、食物、动物、人体中硒水平,发现硒与癌症死亡率密切相关,癌症发病率高的人群血硒含量也低,癌症的发生和血硒含量呈负相关性。1979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讨论会上,科学家一直认为:现在应该是要考虑人体补硒,研究如何防癌的时候了。1997年7月在丹麦召开的“膳食微量营养素与人类癌症危险”会议上,美国科学家Clarke宣布他12年试验结果:“每天补充200微克硒,使大肠癌降低48%,肺癌降低46%,前列腺癌降低63%”。
(1)改善硒营养可减少肺、直肠、乳腺等癌发病率。血浆硒低者比血浆硒高着前列腺癌发病高4~5倍。预防癌症建议每天服用硒200μg,可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60%。
(3)Combs建议化疗病人安全剂量为600μg/d(女性475μg/d)是安全的。长期补充以200μg/d为宜。当血清中硒达到500ng/ml时,就不能保证不出现症状了。每天服硒200μg,受试者血清硒浓度低于106ng/ml,无不良反应。重视血清硒的检测,防止过量中毒很重要。
自从硒成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后,全世界都十分重视食品中硒的合理摄入,并通过各种方式抬高食品中硒的含量。1988年10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供给量与我国的膳食指南”中,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1994年卫生部又将硒列为食品营养强化剂,规定可在食品、饮液、食盐中添加硒酸钠、亚硒酸钠、硒酵母等,用人工称富硒强化食品,所执行的国家标准号为GB14880-1994。
2012年,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对硒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作出了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硒营养强化剂有: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富硒食用菌粉、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化卡拉胶(仅限用于含乳饮料)、富硒酵母(仅限用于含乳饮料)。硒作为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调制乳粉(儿童用乳粉除外)为140μg/kg-280μg/kg,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为60μg/kg-130μg/kg,大米及其制品为140μg/kg-280μg/kg,小麦 粉 及 其 制 品 为 140μg/kg-280μg/kg,杂粮粉及 其 制品 为140μg/kg-280μg/kg,面包为140μg/kg-280μg/kg,饼干为30μg/kg-110μg/kg,含乳饮料为50μg/kg-200μg/kg。
海产品、动物肝、肾、蛋制品、坚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硒的具体食品有:魔芋精粉、鳜鱼籽酱、猪肾、鱿鱼(干)、海参(干)、贻贝(干)、甲鱼、墨鱼(干)、牡蛎、虾米、虾皮、牛肾、芥末、小麦胚粉。
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允许含硒食品标注抑癌性质,这一风向标式的信息带动了全世界补硒食品、药品的快速发展。通过植物硒强化培植生物转化方法生产的各种富硒农产品:富硒米、麦、果蔬、茶叶、禽、畜、蛋等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功能农业新产品,具有安全经济补硒的优点。
摄入硒化合物过量对人的毒性作用比较强,在某些高硒地区居民可发生硒中毒。作为多功能营养素的硒,人们最早大多利用亚硒酸钠,随后又开发出硒酵母、硒多糖、硒卡拉胶等多种有机硒化合物,用其防治疾病。在人们普遍接受增补硒防病的同时,重视对其毒性的了解非常重要。硒是双刃剑,过多和过少都有害健康。因此在全世界掀起硒热潮的同时需加强硒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指导人们正确补硒,有助于硒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
持续过量补硒可出现体内硒中毒。慢性硒中毒出现脱毛、指甲畸形和肝硬化。急性中毒首先是脱发和指甲变形、皮疹、周围神经病、斑牙、龋齿。健康人长期每日服用400~800μg可致急性中毒,肿瘤病人消耗硒较多,允许增加补硒量,每日可达200μg以上。生活在富硒地区的居民,对硒耐受性较高。 过量硒盐会引起DNA碱基替换增加,诱发染色体畸形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互换频率升高。高浓度硒可对细胞内遗传物质有损伤作用。 为防止摄入过量,推荐口服最大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μg,仅限1年左右(癌症患者例外)。
(一)“富硒食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的规定,食品中的硒,不论是无机硒还是有机硒,不论是天然的硒还是强化的硒,只要总硒含量达到15微克/100克(固体食品)或7.5微克/100毫升(液体食品),可声称“富含硒食品”或“富硒食品”。凡声称“富硒食品”的,其食品营养标签上应当标明硒的含量。
(二)“富有机硒食品”:根据我省食品安全标准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42/002-2014)的规定,食品中的总硒最低含量必须达到20微克/100克(固体食品)或10微克/100毫升(液体食品),有机硒含量必须大于其总硒的80%,可声称“富含有机硒食品”或“富有机硒食品”。凡声称“富有机硒食品”的,其食品中有机硒必须是天然的有机硒,且食品营养标签上应标明“总硒”和“有机硒”的含量。
(三)“含硒食品”:食品中含硒,但达不到“富硒食品”和“富有机硒食品”要求的,且总硒含量达到7.5微克/100克(固体食品)或3.75微克/100毫升(液体食品)的,可以声称“含硒食品”。如声称“含硒食品”,也应当在其食品营养标签上标明“硒”的含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