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中风可预防!医生建议40岁开始做卒中危险因素筛查

  九成中风可预防!医生建议40岁开始做卒中危险因素筛查。中风学名脑卒中,以往被认为是高发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但近年来却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中年人成为卒中的高危人群。

  中年人中风发生的因素较多,有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原因。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彭斌介绍,导致中年人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在增加。

  首先是慢病基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但很多中年人并不知道,也不重视这些问题。有些中年人不进行健康体检,等到发病偏瘫了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有些中年人即便发现以后也不重视,总觉得自己年轻,能熬过去,吃点药就不管它。

  其次,工作压力大、应酬多等原因,导致中年男性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抽烟、饮酒、加班。朋友聚会连着赶几场,一时情绪激动、突然大量饮酒、长时间工作,这些都成为诱发中年人成为卒中的高危人群的因素。

  如今,脑卒中的发病病因明确,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尤其中年人,一定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避免过多工作压力,严查血压、血糖等问题。如果有短期的无力、说话不清楚,这有可能就是卒中的先兆,一定要极早就医,及时治疗。

  专家提示:“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原因会引起脑卒中,或者知道也不当回事,或者控制不好。很多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平时不坚持吃药,或者边吃药边抽烟喝酒、大吃大喝,这样怎么可能预防卒中发生。

  卒中的预防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做法,主要就是六项基本原则:管好三个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三种疾病因素。三个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抽烟、不爱运动、不健康饮食(油太多盐太多)。三种疾病因素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如果得了脑中风或是高危人群,再加用抗血小板药物,认认真真把这些做好了,就能减少大约80%的脑卒中发生。当然,若患者有房颤,就该加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若卒中患者还被检查出有颅外颈动脉狭窄,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动脉斑块或做支架植入。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采取的方法也很简单,重点是呼吁人们做到ABCS这4点。A是使用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B是血压控制,C是胆固醇控制,S是戒烟。就这么简单,并没有任何新鲜的概念,关键是让老百姓知道,然后能够做好。

  早诊治,要用上移动医疗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院长徐如祥介绍,中国脑卒中患者得到溶栓治疗的比例是2%左右,而国外达到10%到15%,差距就在于,早期发病以后的诊断设备和技术没有真正的关口前移,延误了救治时间。

  脑卒中发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出血性脑卒中占20%,初期诊断辨别极为重要。把CT放到救护车,在现场马上做CT扫描,即可判断是出血还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最好的防治时间是3.5到4.5小时,如果是缺血,在救护车上或现场就可以进行药物溶栓治疗,后续在医院可以继续溶栓或者放支架,或其他治疗方式。如果是出血,可在CT倒影下放一个管子,用小注射器,把血引流出来,保证病人后续运送的过程中的安全。

  此外,选择医院时一定不要到没有CT的小医院或是不能控制溶栓治疗的医院,应该立刻到最近的、有神经科急诊、能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去。有些患者和家属可能会对溶栓有些顾虑,担心出血风险,对于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权衡利弊。目前国际和我国大量的临床治疗结果已经证明,每溶栓治疗100位患者,其中约30位患者会因治疗而明显好转,但有3位患者可能会因治疗的出血不良反应而使病情加重,可以说,溶栓治疗和不溶栓治疗的利弊比是10:1。

  体检本来是件好事,但很多人却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脑血管以及颈动脉检查没事,那就肯定不会中风了,其实这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血管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首先要进行危险因素和疾病因素评估。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行为因素,主要是吸烟;第二类是饮食不健康、运动少;第三类是精神压力。疾病因素最重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以及其他危险因素。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是卒中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时干预,并且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筛查项目是不一样的,健康的老年人主要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如果发生过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是曾经发生过中风,则需要做更详细的检查,包括心脏、颅内动脉、颈动脉以及下肢动脉检查等。

  脑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血管病变只是原因之一,还可能是心脏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血管技术,超声、CT、MRI等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的血管病变。筛查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当然,同时也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控制疾病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发病率15%,男青年注意,用香蕉告诉你精索静脉曲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