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一秒病人还好好的,当你刚背过身,机器可能就开始报警 ICU护士张慧娟——每天在成就感和无力感中情绪交织
“你看,她刚刚眨了下眼睛,就是代表‘好的’的意思。这位患者对我们的回应全部都只能通过眨眼、磨牙等简单动作,这些动作是我们和她,再加上她的女儿一起定下来的。”浙江医院三墩院区ICU副护士长张慧娟俯身和床上的李女士(化名)交流完,直起身子来面向记者说到。
昨天,记者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穿上消过毒的手术服,戴好帽子、口罩,穿上鞋套,跟着张慧娟副护士长进入到她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ICU病房。
李女士今年57岁,是一位患病多年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仅靠家人照料没法保证她的生命安全,一年多以前她被送到了张慧娟所在的ICU病房。
“她的病情特别严重,被送到我们这里的时候,除了眼睛和牙齿,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是能动的。”张慧娟说,虽然李女士不能说话,也几乎无法动弹,但她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为了满足她的需求,也体现对患者的尊重,我们医护人员和她,再加上她的女儿一起,商量了一套专门的沟通方式。”眨眼代表是的,要的,对的,好了、磨牙是在请求帮助、眼睛左右看和没有任何反应说明不行,还没好……这些简单的动作,代表了李女士的全部表达。
日常照顾中,ICU的医护们也得出一套经验,总结了李女士身上一些常出现的情况以及一些小概率事项,比如要经常吸痰,每次连续吸两三次;嘴边要多用一些纸巾,因为口水会不停流;偶尔会咬到嘴唇,松不开,需要上去帮忙……每一条,都被清楚地整理出来,挂在李女士的床头。
张慧娟说,很多时候,ICU病房的患者因为病情严重都是没有意识的,像李女士这样意识清醒的不多。明明哪里不舒服却无法表达,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折磨。“我们也只是想尽自己的一点点力,帮助她更舒心。”
目前,浙江医院三墩院区ICU共开放了29张病床,每天来上班,张慧娟都习惯先去查看过每一位病人的情况,要是有意识的,还会跟他们说说话,虽然大多数时候,她都得不到回应。
“老爷子也是去年住进来的,骑电动车的时候摔了一跤,高位截瘫,意识还比较清楚。虽然不太说得了话,但是脾气很好,最喜欢我们给他刮胡子,每次刮完胡子都能看出来他特别开心,眼睛都亮亮的。”说完,张慧娟仔细端详了老爷子的脸,发现胡茬又冒尖了,便从病床边上的抽屉里取出电动剃须刀,开始给他刮起了胡子。
“这个小伙子老家在安徽,才22岁,大学刚毕业,上周来杭州找实习单位。前几天答应帮朋友搬家,还没开始搬就突然倒下了,急忙被120送到了医院。刚到的时候情况不太好,上了ECMO,昨天刚撤机,生命体征平稳了,意识还没恢复。”
“这位阿姨是杭州人,原来因为肾脏的毛病定期要来做血透,疫情期间停了两次,结果出问题了。在家里心跳骤停被家人送过来的。”一边说着,张慧娟戴上了手套,开始给这位插管患者做吸痰操作。
“嗬、嗬”随着吸痰的操作,从阿姨身上发出了类似鼓风机的声音,还伴随着抽搐,类似鱼儿离开水后扑腾挣扎的样子。这样的场景,在普通人看来有些可怕。见我们紧张的样子,张慧娟解释,这是病人吸痰时的正常表现。而吸痰也是每一位ICU护士每天必做的操作。“对于气管插管和咳嗽能力差的病人,及时吸痰才能帮助他们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
每走过一张病床,张慧娟不时介绍病人情况,年龄、入院原因、家庭情况……她几乎能清楚说出每一位病人的具体信息。在我们对此表示惊讶时,张慧娟说,自己的记忆其实并不好,她只是习惯经常翻看每一位病人的病例,或者是在长时间的相处下摸索出病人的脾气和喜好。“要照顾好每一位病人,自然要清楚掌握他们的情况,不然要从哪里下手?”
“自从我参加工作,十多年来一直在重症监护室,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这里的病人病情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所有医护人员心中的弦始终紧绷。前一秒病人可能还好好的,当你刚背过身,机器就开始报警。”
在她看来,ICU护士是一份成就感和无力感交织的工作。看到全力抢救的病人死里逃生,是每一位医护人员最开心的事,但看到再怎么悉心照护却还是最终离开的病人,那种悔恨和遗憾,是不管工作了多少年都始终不变的。“我也碰到过90后的护士说想离开ICU,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受不了眼睁睁看着病人离开的煎熬。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只能安慰一番后再告诉她,你是护士,在和死神抢人的时候如果你比家属还难过,没办法振作,谁来拯救病人?”
提起“护士”这一职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张慧娟仔细思考了很久,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仔细想过‘护士’的意义,这么多年上、下班,工作下来,它就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天告诉我明天开始你不再是护士,不用再来上班了,我会觉得没办法接受。”张慧娟说,比起这份职业带给她的责任,她更觉得每天上班看到病人、看到同事,是一种安定感。
听到这个问题,张慧娟愣了愣,几秒之后反问道:“可以返聘吗?现在我离退休还早,至少还能工作几十年,就先不面对‘退休生活’这个难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