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养胃?喝多了反而伤胃!真正养胃的是做到这四点,不少中国人都有早餐喝粥的习惯,同时,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粥被认为是良好的养胃食材,当肠胃感到不舒服时,喝上几碗就能调整肠胃状态。那么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喝粥养胃的说法,甚至古籍上也有相应的记载。”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主任医师说,如果拿粥和坚果来比,比起坚硬的坚果,当然是流质、软烂的粥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从这方面来考虑,喝粥确实是养胃的。当出现胃部不适,或者胃病发作的时候,喝几餐粥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长期以粥为主食对胃却并没有益处。潘主任说:“长期喝粥,胃不怎么需要花功夫对它进行研磨,运动功能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就对软烂的食物产生了依赖性,一旦碰上比较坚硬或者粗糙的食物,比如坚果、富含粗纤维的竹笋、芹菜等,就会出现难以消化的情况。”
潘文胜主任医师介绍,正常情况下,胃的主要功能有两种:分泌和运动。所谓分泌就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液),消化食物;而运动则是指将胃里的食物进行机械研磨,把食物磨成更小的颗粒与胃液混合,并逐步以适于消化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如果胃的这两项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有一种说法认为,喝粥之所以会引起消化不良,是由于粥含有大量的水分,稀释了胃液(胃液中主要成分为胃酸),使肠胃蠕动变得缓慢。对此,潘主任并不完全认同。“胃酸的分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酸分泌可分为三个时相:头相、胃相、肠相,三个时相几乎是同时开始、相互重叠的。”
什么叫时相?简单地解释,时相中的头相是指人仅看到食物的颜色、形状,闻到气味,刺激了视觉、嗅觉等感受器就能促进胃酸的分泌,就好像我们看到杨梅会分泌唾液。同样,胃相和肠相也意味着胃部和肠道受到相应的刺激,都会产生胃酸的分泌。“粥里的水分确实会稀释我们的胃液,但是胃酸的分泌量不会因为某一个时相改变而被完全地被影响。”因此,潘主任认为仅是水分稀释不足以完全影响消化的作用,还与胃的机械研磨运动功能和胃蠕动功能的下降有关。
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叶蔚主任医师认为,喝粥的确有养胃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以及有消化不良问题等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粥不需要经过大量咀嚼和胃部蠕动就能快速进入到小肠,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助于减轻消化道的负担。此外,喝粥还能促进胃酸分泌,利于食物消化,减少胃部积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到,糖尿病人不宜喝熬煮时间较长的精米白粥。“粥是很容易消化的,消化快,可是食用过后血糖上升也快,对糖尿病人来说,血糖波动大是比较危险的。”
另一类不适宜喝粥的人群,是胃食管反流患者。叶主任解释,导致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是贲门括约肌松弛,“门”关不牢,胃里的东西就容易反流。而粥一方面能促进胃酸分泌,一方面又是流质食物,容易反流,连同胃酸一起返,“烧心”的感觉反而更严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表示,粥的原材料是大米,从大米的营养组成来看,蛋白质含量8%左右,碳水化合物60%左右。熬煮成粥之后,水分占到了绝大多数,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并不是说粥就完全没有营养,只是它的营养构成不全面,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都相对低,蛋白质质量不高。可能你早饭喝了一大碗粥,感觉到特别饱,但其实各项营养成分根本没有达到该有的摄入量。”
为了便于理解,张主任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一个10岁的男孩子一天需要摄入的能量为1800千卡,蛋白质需达到50克。按照一日三餐来算,平均每餐所摄入的能量在600千卡左右,蛋白质则最好达到16克。“100克粳米的能量只有350千卡,蛋白质8克左右,熬成一碗白粥,不说孩子喝不喝得下,就算全喝完,能量和蛋白质也远远没有达标。成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因此,张主任认为,早餐可以喝粥,但要注意别只喝粥。比如一个鸡蛋加一杯200毫升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就达到了14克,喜欢喝粥就再适量喝点,营养达标,吃得也开心。
“不光是粥,任何食物都一样,只盯着一种或几种吃肯定是不行的,膳食结构讲究多样性,种类越多,营养成分来源越多,对身体才有好处。另外,营养的补充不是光靠一段时间的改变,要从平时就开始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张主任补充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蔡建庭主任医师表示,养胃护胃要从平时开始做起,做到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1.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如果长时间空腹,或者吃得太少,胃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消化,而胃酸还在不断分泌,这个时候只能‘空磨’,实际上就是对胃黏膜造成了伤害,长此以往会引发胃部疾病;而如果吃得太饱,肠胃负担过重,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因此,蔡建庭主任建议,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2.控制盐分摄入,少吃腌制产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盐摄入过量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食盐的摄入应该不超过6克。“还有一部分人特别喜欢吃腌制品,人在吃下腌制食品后体内可能会产生亚硝酸胺,它可以破坏身体抗氧化的能力,导致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易导致癌症。”蔡主任补充,不仅仅是盐,过辣过甜等口味都会对胃产生影响,饮食还是应以清淡为主。
3.保持好心情。蔡主任介绍,30%-50%的胃病发生被证明和情绪相关,部分人也许有体会,如果长期处在压力或者压抑、紧张的环境下,会出现食欲减退、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检查后却发现胃部不存在任何器质性问题,而是植物性神经紊乱导致的。“胃肠道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很大的影响,情绪波动越大,胃酸分泌越不稳定,因此保持好心情也是养胃的关键之一。”
4.慎用止痛类药物。蔡主任提到,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止痛类药物对胃黏膜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定损伤,用药应听从医生的建议。“胃病的表现很多,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黑便、强烈腹痛,尤其是腹部疼痛部位摸上去比较硬等状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