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援汤故事 他们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护士,我是不是病情严重了,昨天血氧还98呢,今天只有96了,怎么办啊?”持续几天的高热让这位四十多岁的父亲异常焦虑。
“您的心态要放松,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都算正常,所以别太担心,多喝水,按时吃药。您的儿子就很坚强,作爸爸的要起表率作用啊。”赵佳维一边熟练的为父子俩测量生命体征,一边轻声安慰着。
赵佳维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护士长,是首儿所援助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第二批医疗队的一员,由于护理经验丰富,3月19日到达小汤山定点医院后便担任组长,肩负起了统筹协调工作,负责需筛查人员的筛查和接送。25日晚,赵佳维接到通知,被调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病区。赵佳维没有多想,第一时间到新岗位报到,“既然来了,便做好了随时冲到一线直面疫情的准备,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与之前的筛查病区不同,确认患者收治病区会近距离多次接触患者,危险系数更高。夜班是从17点到次日8点,每个时段两名护士一组,4-5个小时轮换一次,而在这4个多小时里,每组护士要负责病区内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采血等工作,此外,发药、送餐等琐碎工作也需要护士来完成。这样算下来,每名患者护士至少要近距离接触4次,工作强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赵佳维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5年,来到确认患者收治病区后,她和另外两名队友被分在不同组,“承包”了这个病区所有患儿的护理工作。
赵佳维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熟练测量血氧。别看这时候小宝宝咯咯直笑,其实十分钟前,家长和孩子看到赵佳维“全副武装”的走进房间时,直接拒绝了检查,尤其是一岁多的孩子每次看到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就开始哭闹。“组里的其他护士来自成人医院,他们给孩子做检测,如果一次不成功,就要换别人做,无形中增加了暴露风险,我是儿科护士有经验,又是组长,必须想办法完成。”
赵佳维是儿科护士,同时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春节前,她报名上一线时,父母不但没有反对,还说服了爱人支持她的决定。
3月23日,她收到了父亲的一封家书,信中写道:“作为父母,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不舍与担心,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我们看到了你的进步和成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你很棒,放心去工作吧,不要有顾虑,对你的工作我们全力支持。”这封信既是鼓励也是动力,让她更加细心、耐心、用心地去护理每一位病患。
由于女儿年龄小,赵佳维没有过多的向女儿解释,只是对不能陪在她身边感到愧疚。只要一休息,她就会第一时间和女儿视频通话,“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妈妈,你是在小汤山的家吗?”
说到“小汤山的家”,赵佳维笑言,她确实快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了,这里有粘着她做游戏的小宝宝,有给她“比心”的留学生,有对她嘘寒问暖拿她当女儿看待的阿姨,“他们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而赵佳维也在不断努力照护着,让她的这些“家人”尽快痊愈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