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防护要到位,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痛。自 2020 年初到现在,我们的抗疫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数以万计的同行在万家团圆的佳节,与家人分别,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
这次疾病的发展速度,远超我的想象,尽管在 1 月初就知道了这个事情,但没想到病毒会横扫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是口号。
但比较幸运的是,目前我们儿科没有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想想这可能跟儿科平时冬天呼吸道感染患者多,我们平时就比较强调防护有关系。
今年冬天,新冠肺炎没来的时候,就来了一波流感,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不是很普遍,儿童抵抗力又差,所以流感的时候,儿科最早中招。
此外,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小动作对防护效果的影响,比如揉鼻子、揉眼睛、摸头发、扶眼镜等等,一定要避免这些下意识的小动作。
在这方面,护士真的比我们医生做得更好。相信大家学生时代,都有在手术室因为不注意无菌原则,被护士骂的经历。
防护方面,我们也要相互学习、监督,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目前在各个病房,所有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均已经有洗手设备、手消设备,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我们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
我们应当要保持持续长久的防控意识,不仅是这次新冠病毒肺炎,涉及到流感涉及到其他的常规传染病,都要做到标准防护。
疫情之前,由于流感,儿科的门诊量是平时的 2~3 倍。在各地采取了措施之后,门诊量骤降,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都不到……
医院开通了网上咨询后,发现来咨询的病例也是以保健、消化症状居多,和以前门诊呼吸疾病占大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1. 全民隔离,减少了小孩子相互感染的可能性。上学、上辅导班的时候,人口密度极大,想流感这种毛病,一人得病几乎是全班覆灭。
2.在居家期间,儿童是重点保护对象,吃饱喝足自然醒,加上不用上辅导班,推迟开学,心情愉悦,自然抵抗力强。
3.以前有个头痛脑热的,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的病,家长觉得来医院放心,就来了;现在觉得来看病风险有点大,就先让孩子抗一抗,可能病就自己好了。
虽然网络咨询已经出现很久了,但疫情期间可以说是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官方地开展,不少同行是第一次接触。
当需要进一步采集病史信息时,对方就杳无音信;医生如果忙临床工作,没有及时看手机,患者又觉得医生回复太慢。
家属往往提问的不明确,常常要追问多次,才能比较明确的了解病情。如果能够有个表格帮助采集病史,对医生来说会方便很多,但患儿家长又觉得麻烦。
毕竟不是面对面诊查,基本的视触叩听无法实现,主要靠患者主观描述,可能会造成主观倾向性描述。如果有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结果,会更好一点。
因为及时性不够,或者描述错误造成的疾病延误有时难以界定。也有同行怕担责任,不敢在网络咨询的时候,给很明确的治疗建议。现在有许多网络医疗平台出台了医责险,解决了此类的矛盾。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网络咨询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特别用来管理慢性病患者,儿童保健,也适合做门诊的补充。
如果一个患儿来门诊之前,在网络上有过咨询,那我对 TA 的情况就会比较了解,查体、辅助检查都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