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将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3月17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并于3月16日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据报道,参加此次重组新冠疫苗接种试验招募的志愿者有108人,年龄在18周岁至60周岁之间,分成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三组,每组36人。在抗击新冠病毒的道路上,各国的医疗科研人员都在积极努力的研制抗病毒疫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疫苗”这位在人类抗流行性传染病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十世纪,唐,宋时代就有接种人痘的记载。清代董玉山的《牛痘新书》有始于“唐开元间,江南赵氏”之说。但介于中国传统很多秘方,医方都是口口相授,不见于典籍,亦很难就论,不过种痘始于中国,且历史悠久毋庸置疑。
17-18世纪,当中国的人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欧洲还在饱受天花肆虐之苦。俄国是最早从中国学去人痘接种术的国家。1688年俄国派出医生到北京学习接痘术,随后在全国采用针刺法推广。之后伴随俄土战争,针刺法传播到土耳其地区。1721年在土耳其发现接种人痘可以预防天花的玛丽·渥特莱·蒙太古夫人回到英国,在其大力宣传下,人痘接种术在欧洲日渐普遍。但是人痘接种术仍有2%的死亡率,特别对儿童危险性更大,人类在免疫之路上还任重道远。
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于1798年出版其专著《探究》(Inqiury),他将青年挤奶女工受伤感染的牛痘浆接种于8岁男孩的手臂,接种后男孩感染良好,种痘部位结出牛痘,结疤留下瘢痕。其称此技术为疫苗接种(vaccination)。在琴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是划时代的发明。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他发现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疫苗。循此前进,1877年他研制出鸡霍乱疫苗;1881年他利用高温培养获得了炭疽杆菌减毒株,制成了炭疽疫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柯利(Kolle)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以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大规模使用。1908年卡麦特( 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这一阶段疫苗革命中还包括白喉、破伤风类毒素、鼠疫疫苗、伤寒疫苗和黄热病等30多种疫苗的成功研制。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一些传统经典疫苗品种又进一步改造为新的疫苗,而另一些用经典技术无法开发的疫苗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针对不同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问世。
时至今日,全球新发现的致人传染病病原体有40余种,如HIV病毒、引起人感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SARS新冠状病毒、疯牛病朊病毒、猴痘病毒、莱姆病毒、埃博拉病毒、军团菌、O139霍乱弧菌等。目前,世界各地大约有30余种包括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及减毒活疫苗载体疫苗等在内的HIV疫苗在进行各期临床试验;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人禽流感疫苗已申请进行人体试验。许多传染病尚无疫苗或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命会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