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患者血栓堵塞,无法进行血透治疗!血管外科紧急再通生命线,近日,血管外科按照上级卫生部门及医院出台的防疫规范,在防疫控疫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医疗工作,为一名外地来沪的人工血管动静脉瘘血栓患者紧急实施介入取栓术,再次打通了他的生命通路,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血管外科疫情期间坚持开展正常医疗工作,坚持“防疫医疗”两手抓。自上海启动新冠肺炎疫情一级响应至今,血管外科已经顺利开展了200余台各类手术及介入治疗。
在防疫形势最严峻的2月的一天,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赵意平接到了一通来自江苏南通患者的电话。患者陈先生(化名)今年五十多岁,已规律血透多年。可就在前一日血透时,发现左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血栓形成,人工血管完全被血栓堵塞,进针无回血,无法进行血透治疗。换句话说,他的生命线,被无情地切断了。而在疫情快速蔓延的时刻,当地大多数医院都被征用成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停止了正常的医疗工作。万般无奈之下,陈先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经病友介绍,向仁济医院医护人员求救。
外地来沪、当地医院频繁接触……这些字眼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当时,每一项都令人紧张甚至恐惧。但赵意平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因为疫情而耽误正常患者的救治。考虑到患者病情的急迫性,同时也考虑到疫情期间的防控要求,赵意平向科室和医务处汇报后,决定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接诊这位患者,解除其病痛之苦。在血管外科主任张岚的积极协调和院内职能部门、日间手术室、干保病房的通力配合下,患者于发病第二日一早便来到我院,完成了入院前筛查,办理了住院手续,入住单间病房,采取2级防护措施。
患者入院当天下午,在其他手术均完成、手术室清空的情况下,赵意平团队提前来到手术室,在将近20分钟的全套3级防护装备穿戴完毕之后,医生们为了进行介入治疗,还需要额外穿上几十斤重的铅衣。这一套密不透风的、沉重的装备让医疗团队在手术开始后不到半小时就被汗水浸透了全身,护目镜因呼出的热气而模糊;而平时娴熟的操作在这样的条件下也都变得无比艰难。然而,大家都纷纷克服困难,按部就班,分毫不差地完成了手术,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创伤,帮助患者取出了血栓、扩张了瘘管,再次打通了他的“生命之路”。术后造影提示,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瘘通畅,震颤恢复,手术效果令人满意。手术次日一早,患者便顺利出院回家。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作为血透通路特色一站式中心,在血透通路的建立及维护方面形成了医疗特色,为每一位血透患者保证一条通畅的“生命线”,在患者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口碑。这台手术是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日常工作中的一台常规手术,却又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不同。但无论在疫情还是在其他的条件之下,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不畏艰险、不惧挑战,白衣战士们无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身处火线还是后方,都在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守护着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