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人在行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冠心病患者应该注意什么?,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有下降趋势,这是个好消息。不过,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松懈,要打赢这场战役,还需要一段时间,大家切莫放松预防保护措施。
由于冠心病的患者普遍年龄偏大,并且长期患病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病毒感染期间,由于缺氧、炎症和潜在的心肌损伤,可能引起心率增快,血压波动,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斑块稳定性下降而引起急性心脏事件。
冠心病患者尽量不出门,应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多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但同时一定注意保暖。如必须外出,应做好严格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的机会,避免聚集,避免近距离接触;勤洗手,尤其是接触门把手等公共设施以后。
冠心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在疫情期间,若病情没有发生变化,则不需要调整药物,可按照原有方案继续服药。但仍需监测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或否出现胸痛、胸部不适、头晕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建议先远程咨询熟悉的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不能自行随意调整、换药。如必须到医院复诊,应提前和医生沟通好,预约就诊,避免候诊时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聚集。远离发热门诊等易感区,同时减少陪同的家属。如果出现持续胸痛、大汗淋漓,建议马上拨打120寻求急救帮助,并全程做好防护措施。
首先,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是不可以停药、擅自调整用药剂量。如果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会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若家中没药了,必须到医院或正规药店及时补充。近期,国家医保局出台了“慢病长处方”的政策,在疫情期间,经诊治医生权衡评估后,可以考虑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这举措既可以减少患者配药次数,又可以保障患者长期用药需求。但患者一定要做好防护,去医院时戴好口罩,与人保持足够距离,尽量不直接触碰医院的公共设施,最大程度地避免感染。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有精神心理负担,疫情当前更容易加重这种心理影响。对病毒传染防不胜防的担心,人人都会焦虑和紧张。即使没有被感染,冠心病患者在前述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会直接导致血压、心率波动,引起血管收缩,斑块脱落等,从而诱发心血管危险事件。所以,冠心病患者切忌情绪紧张、焦虑,保持平和心态,保证高质量的充足睡眠(每天至少7-9小时),可听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适当运动放松心情,不用过度恐慌。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要求是低盐低脂,在保证热量的基础上,均衡饮食。近期,大家可以参考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提出的《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饮食营养专家建议》,依据这些原则来指导烹调美食,既顾及了营养,也顾及了健康。
①食物种类、来源及色彩丰富多样,每天不少于20种食物;不要偏食,荤素搭配;保证充足营养,在平时饮食的基础上加量,既要吃饱、又要吃好;饮食不足、老人及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患者,建议增加肠内营养剂(特医食品),每天额外补充不少于500大卡。
②每天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坚持减少脂肪的摄入,烹饪时要少油,不吃野生动物;。
③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ml,但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通过监测症状、水肿以及体重来个性化调整水的摄入量。
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适量补充复方维生素、矿物质及深海鱼油等保健食品。不要节食,不要减重。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和活动耐量,减少心脏事件(例如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因此,即使在疫情期间,还是建议冠心病患者保持原有的运动锻炼,但在特殊时期需要注意的是:
①运动时间,每次30-60分钟左右,每周3-4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但不建议时间过长及强度过大,引起短期免疫力下降以及诱发心肌缺血。
②运动形式:包括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居家的椭圆机、自行车、登山机也可以;阻力训练,包括“举铁”,仰卧起坐、深蹲等,同样可以量力而行;运动过程中,目标心率建议控制在100-120次/分。
③注意事项:需要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症状,注意出汗后的保暖和补水;无论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不建议前往人群聚集的健身房进行相关锻炼,也不建议通过集体广场舞进行锻炼。如果小区内没有适合的空旷场所单独锻炼,也可以考虑在家里进行相应的活动。如屋内快走,原地慢跑,屋内太极等。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疫情虽然应该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和焦虑,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和乐观心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冠心病患者要规律服药,监测病情,坚持预防,就能防患于未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战胜这次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