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抗疫地坛人的身影:为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重启生命键!累计收治新冠患者2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25人,一度8人需要有创呼吸机支持、10人无创呼吸机支持,已有1人成功脱ECMO,19人转入普通病房,3人痊愈出院,死亡1例。一组数据告诉你北京地坛医院ICU这场大考目前的成绩单。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科主任刘景院麾下ICU 43名战友的竭尽全力,是医院集两个院区抽调37人各科室的携手并肩, 是2月18日关键时刻7家市属兄弟医院14名护理人员“火力”增援,是全院、全市专家智慧、经验的闪现。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坛医院看望慰问医务人员,视频连线ICU病房医护人员,鼓励他们继续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并叮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为他们续航充电。
SARS重症、艾滋病重症、肝病重症、乙脑、流脑重症、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禽流感、黄热病、裂谷热、肺鼠疫……在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从1996年成立的那天起,就从未向传染病重症低头服过软。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全院多学科支持下,ICU医护人员团队已经成为重症传染病综合医疗救治的一支铁军。
北京输入性肺鼠疫开始于去年11月中旬,科室防护升级到了最高级别,全副武装的他们刚刚卸下战袍,一边送走老患者,另一边是始终没间断的其他传染病重症患者救治,年底他们又迎来冬季重症流感救治高峰来袭。今年1月北京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ICU医护人员再次白衣执甲,披挂上阵,迎战新冠肺炎大考。
ICU主任刘景院是同事们公认的只干活儿不张扬的ICU专家,可关键时刻这个不张扬的科主任却很凸显。
每有烈性传染病出现,他都会在。今年三十儿当天原来的值班医生身体不适,他替;病房里危重患者抢救他冲;他是站前阵地最前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这是传统,老地坛人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工作20多年的李传胜医生说。年轻医生郭贺冰对自己的老师李传胜心生敬佩,是因为烈性传染病出现时“老师把我挡在身后,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言。”
主诊组长蒲琳、向攀,党小组长熊号峰是ICU的医疗骨干,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干工作,不爱说工作。好像这是这个科室的文化,总护士长张艳华、科护士长王宏宇都是如此。面对镜头、面对媒体,他们似乎是一样的台词,“这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我们的工作。”
蒲琳医生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1月份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湖南省的疫情防治督导工作。返京不休息,她迅速投入北京的抗疫工作。
熊号峰医生有个医疗工作之外的肥差,负责医生排班,可他常常亏了自己,“肥”了同事,人手不够时,他顶上!
张艳华总护士长,电梯饱和,她身着防护服、N95口罩冲下六层楼,和同事们汇合,为的是让身上插满管路、带着ECMO的“患者一定要安全。”
张博每天重复着两个角色,护士、女儿。4小时全力以赴、全副武装做好护理工作;下班16小时的间歇她赶回20公里外的通州家里,照顾相依为命卧床的父亲,然后自己休息补充体力,再重归护士角色。
没有人谈条件、要照顾。这就是地坛医院ICU的文化,“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坛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不要放下窗帘,孙教授要看风景”。粘在窗玻璃上的字条让危重症的孙教授重启的生命键提速;推着患者做CT的护士记得这位阿姨心心念念的那句话:“好久没看到太阳了”,回来路上护士停下脚步:“您看,太阳!”
和带着呼吸机不能说话的患者通过写字交流,是这里护士经常做的猜字功课;给患者“挠痒痒”是男护士也会干的细致活儿;护士们给脾气特大的老爷子清理满身、满床的稀便,让倔老爷子也变成了乖宝贝,是这个科室护士们常常聊起的一段佳话。
“主任、主任,你快来看啊!”几个护士兴奋地招呼刘主任来看的是患者刚解的大便,刘主任笑了,护士们也笑了,因为这意味着患者生命出现转机,刘主任笑说:“这是黄金”?!
一位50多岁的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每天都在和护士进行手语、写纸条交流。有天他写道:“杵指”,护士猜字谜,终于明白了患者心意,医患共同用手指拼出一颗心,患者开心地笑了!
这里每天都在与死神较力,这里每天都续写着医患并肩战斗的温情故事,这里每天都流动着医患携手战胜疾病的最美音符。医护人员正拼尽全力为生命按下重启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