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化名)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读于一所重点小学。幼儿园时小明就比一般孩子更好动,在班里不听老师的话,坐不住,经常把小朋友惹哭。
直到上了小学,爸妈的烦恼真正来了。小明写作业拖拉,上课分心、小动作多、和老师顶嘴、和同学发生矛盾。明明智商不低,成绩却比较差。爸爸妈妈轮流每天陪着写作业、上辅导班,成绩仍没起色。
妈妈的情绪在这一天天的陪伴中变得焦躁起来,家里也经常因为小明的不听指令、写作业的事情而愁云密布......
其实,小明不是调皮捣蛋不听话,更不是坏孩子,而是患了“多动症”。“多动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病症,有哪些表现?该怎样治疗?郑州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苗萍为大家详细解答。
遗传因素是多动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家系研究表明多动症有明显家族聚集性。如父母一方有多动症,儿童有50%机会发生多动症,如同胞有一个多动症,其他儿童患多动症的机会是30%。
大脑的发育过程中额叶进化成熟最迟,易受不良因素损伤。临床发现1/3~1/4的多动症儿童到青少年期症状趋于好转。因此,有学者认为多动症可能存在大脑额叶发育迟缓,影响额叶发育成熟的各种因素均可致病。
多动症儿童的大脑皮层发育按照正常的脑发育程序发展,但比正常发育的儿童落后数年,提示多动症儿童表现为脑皮层成熟延迟而不是异常。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与单亲家庭、父母患有精神或行为问题、家庭氛围紧张、童年早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铅环境、父母吸烟、酗酒等相关。但家庭和社会因素致多动症发病的机制不清楚。
多动症患病率的调查结果相差较大,除国家和地区患病率存在差异外,主要可能与医生诊断水平、关注度不同有关。估计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4%~12%,多动症发病率并不算低,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目前每个中小学班级应该都有这样的孩子。
部分多动症儿童在胎儿期即出现宫内胎动频繁,或婴儿期易兴奋、多哭闹不安、睡眠差、喂养困难,日常生活行为不合作(如排便、洗澡、穿衣时),表现特别“胆大”,会走路即想跑,不玩安静的游戏,来回奔跑。
学龄前期表现手脚不停,显得格外活泼,在幼儿园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坐不住,东奔西跑,静不下来。老师反映“不守纪律”,难以静坐,好喧闹和捣乱,常更换玩具。
上学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小动作多,爱大声说笑,逗同学。无法静心做作业,话多插嘴。女同学表现为,常玩辫梢、切橡皮、咬铅笔等。在家里写作业拖拉,做事无规矩、不听指令,无时间观念。
未经规范治疗的多动症,青少年期在同伴交往中常表现不成熟,如处理事情灵活性较差,不能体会别人感受,自我为中心等,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青少年期共患品行障碍,物质滥用的风险增大。发生缺课、留级和退学几率较高。随年龄增长会出现抽动症、对立违抗等共病。
包括现病史(主要行为问题、环境适应问题等)、个人史(出生史、生长发育史、生活史等)、家族史(父母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现象)等。
主要包括智力测验、注意力测试和一些评估量表。智力测定有助于判断多动症的功能损害程度,同时也有助与智能障碍鉴别。
多动症儿童的诊断必须要有功能损害的证据支持。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在学业成就、家庭关系、同伴关系、自尊、自我概念、意外伤害和适应功能方面有明显功能损害。
行为治疗的原则包括矫正技术和社交学习理论,强调预防性管理,通过观察与模仿恰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塑造多动症儿童的行为。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阻断剂。药物治疗原则需个体化,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达到个人最佳剂量并维持治疗。
多动症儿童青少年进入治疗阶段时需进行父母培训,使家长积极主动地处理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情绪、交流等问题。
多动症治疗过程中强调医、教、家庭结合。成功的学校干预可减少儿童在学校的不良行为,有助于多动症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阻断剂。为减少副作用,药物治疗原则需个体化,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达到个人最佳剂量并维持治疗。治疗过程采用恰当的方法对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未经治疗的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约有1/3会有多动症的残留症状,或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癔症,焦虑症和部分精神分裂症状。虽然兴奋性药物的治疗不一定提高考试分数或者达到最终教育程度,但治疗与较好的长远学习结局有关。成人多动症的研究表明成人多动症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